现代体育发展的特点及社会学动因
作者: 周海琴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今世界体育和我国体育发展的特点,深入探讨现代体育发展的社会学动因,以期为体育管理者进行体育模式的改革提供依据。
关键词:现代体育;社会学动因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2-172-002
进入新世纪,经济趋于网络化和信息化发展,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崭露头角,使体育由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教育”转向以促进运动竞技、健身运动和产业发展为目的的更为丰富的内涵上来。本文通过分析现代体育发展的特点和对其动因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以期为我国体育管理者在社会转型期更好地制定方针政策献计献策。
一、现代体育的发展特点
1.体育概念的拓展和体育观念的更新
体育属于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社会文化价值的变化也影响着体育,使体育目标中出现了新的观念。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体育功能的揭示依次经历了三个过程。现代体育已由传统的只注重身体发展到身体、心理、社会并重上来;由单纯的生存需要转变到生活需要上来;由只强调投入转变到商业开发上来。
体育概念的拓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娱乐消遣体育产业化
2.体育贯彻的终身化
二战后,随着“终身教育”的先进理念在全世界形成共识,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的目标——终身体育也应运而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召开的青少年体育运动的会议上强调指出:“终身体育对学龄前儿童、青少年劳动者、家庭妇女、高龄人和残障人等没有机会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提供机会。”体育教育不再是学校教育的专利,越来越多的体育工作者致力于研究学校体育的教学和与社会体育的衔接,使体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体育研究和运动的科学化
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进步同样推动着体育的发展。现代体育运动将人体基本素质和运动规律结合起来,辅之以科技含量较高的运动手段,更快、更好地达到体育运动的目的。
4.体育传播的社会化和国际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和余暇时间的增多,体育逐渐成为人人拥有的权利。通过对体育功能的更深层次的挖掘和认同,体育运动的普及和大众的广泛参与已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社会潮流。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播状况使得体育不再是少数人独占的享受,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5.体育内容的多样化和手段的软式化
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多样性导致了体育内容和手段的多样化。运动方式的推陈出新使体育运动具有永恒的魅力,适合不同年龄、层次体育爱好者的需要。随着现代体育的不断深入发展,一种更益于身心健康且丰富多彩的“轻体育”方式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体育手段和方式更加人性化,更易于实施。
6.体育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体育运动对于人们的情绪和情感触动的功效引起了商人的注意。他们将体育运动的魅力巧妙地运用到商业推广中,并使体育市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种以运动员、运动会和运动队为载体进行市场推广的“运动行销”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以来,就迅速推动了发达国家体育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进程。
二、我国体育发展的特殊现象
1.终身化的理念和实际操作的滞后性
1.1社会体育未受重视。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体育处于三大体育中的最底层,未受重视,投入也有限。政府部门与各级学校掌握的体育资源没有很好地服务于社会居民,开放程度不高(见下表)。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举步维艰。
1.2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脱节。学校体育在旧的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执行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个体的需求。许多在校学生喜爱体育运动,不喜爱上体育课。学校体育中的所学技术和知识与群众体育的实施严重脱节。离开学校后,人们通常很难找到一种自己喜爱的并掌握的体育项目。
2.竞技体育的高绩效和锦标主义的泛滥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得到了蓬勃发展。国家和省、市把精力都倾注于代表其实力和政绩的竞技比赛的结果。在奥运会和一些世界大赛中,我国的金牌数和奖牌数都占据世界前列。
3.体育产业化的开始和艰难推进
目前,在政府的推动下,足球、乒乓、篮球和排球已实行联赛制,已有一些项且的部分环节推向市场。但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不足。以提供服务产品的基础体育设施体育场馆的建设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体育场地共有60万个,总面积为6亿多平方米,人均仅0.65平方米,与国外体育设施的人均占有量相差甚远。同时,人力资本投入也不足。由于体育产业关联度高,涉及国民经济许多领域,体育产业从业人员须具备经济、文化、法律等社会知识,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而我国目前的体育从业人员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以我国足球联赛为例,自成立联赛制度以来,经过十几载的风风雨雨,运动水平虽有所提高,但同外国职业联赛相比,依然相去甚远。一些国内的职业联赛缺乏观众和此密切相关。
三、现代体育发展的一般社会学分析
1.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呼唤体育的出现
1.1观念是现代体育兴起的基础。人类进入新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提高,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脑力劳动大大增加,社会竞争加剧,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同时,以汽车为代表的现代交通方式的普及,家务劳动的自动化、机械程度的提高,大幅度减少了人们日常的体力劳动。另外,环境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以及膳食结构中脂肪和肉类食品的增加,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成为现代“文明病”的主要原因。以保健、抗病、休闲为目的的现代体育理念应运而生。
此外,文化程度越高,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越大、与其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程度有关(如表2);
体育人口和职业也有很大的关系(如表3)。科技人员相对较多,学生作为当然体育人口占有很大比例。值得注意的是,管理人员的体育人口比例相对不多,这与他们余暇时间的缺乏有很大关系。
1.2余暇时间为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了机会。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率,缩短了工作时间,使人们活动获得了更多的余暇机会。据统计,发达国家如美国,整个社会可以计算的工作时间已经骤减了几乎三分之一。近年来,我国也把工作时间从原来48小时,周缩减为40小时,周。余暇时间的生活质量成为衡量生活好坏的标准之一。而余暇时间的增多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从事余暇活动的机会。如今,以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余暇生活已经成为了时尚和高质量的生活方式。
1.3经济推动了体育的蓬勃发展。
如表4,收入的高低使体育人口的比例存在显著的差异。一般说来,收入越高,参与程度越高。
随着现代生产力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在发达国家,社区体育以更新、更科学的形式出现,促进了现代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
2.当代科技革命促进了体育的传播和水平的提高
2.1科技促进了竞技水平的提高。运动员成绩的提高与体育科研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随着高速三维摄影机、计算机等的高尖端科技产品的发展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可将运动员所做的动作在万分之一秒间的变化分析得清清楚楚,从而为改进技术动作,提高运动员的成绩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我国乒乓球运动长期在世界上占据首位,与其身后的一支庞大的科技队伍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2.2科技促进了体育健身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使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极大地提高,使人从繁重的各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休闲活动。因此,体育健身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人们主动将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成果运动到体育健身中,更加注重尊重运动规律,按照人体的自然法则进行科学的健身锻炼。
2.3电视传媒推动了体育的全球传播。信息技术尤其是电视传媒的发展推动了体育在全球的传播。NBA同电视传媒的合作,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影响力和无形资产的价值。如今,NBA全明星赛有超过190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台运用41种语言向全世界进行现场直播,NBA也成为了全球最受瞩目的单项运动赛事之一。由于现代体育的竞技性(竞技体育)、娱乐性、观赏性加强,体育本身的商业潜力也推动了体育产业化的进程。
四、我国体育发展的具体社会学动因
1.我国体育发展的经济动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高,和世界许多国家一样,在观念、经济和余暇时间上给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尤其在经济发展水平较发达的地区,社区体育正在兴起(见表5),体育消费逐年增加。
但是,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体育的普及程度也不相同。
2.我国体育发展的政治动因
2.1举国体制保证了竞技体育的高绩效却忽视了大众体育的发展。在最近几届代表世界竞技体育最高水平的奥运会上,我国的金牌和奖牌数目年年飞跃。举国体制保证了国家能够集中优势培养运动员,通过奥运会和一些世界大赛扬眉吐气。其中投入很多。竞技体育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样,在省、市中,也追求金牌和奖牌数目。各级领导把竞技体育成绩看作是其政绩的表现之一,倾其能力着力于培养为国家和地方争光的优秀运动员。
举国体制在全面提升竞技体育成绩的同时,却不能够在我们这样经济不很发达但人口较多的国家同时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虽然近年来,终身体育的思潮正在兴起。但是,代表大众体育蓬勃发展的全民健身热潮的涌动还有待时间的推进和全社会的努力。
2.2传统的体育体制制约了体育产业化的推进。我国的体育赛事以前一直都是由国家体委包办,形成一种法定的计划运转。在改革开放后,才尝试性地使体育从政府行为向企业和社会行为转变。这一举动虽然带有浓重的市场经济成分,但由于计划经济根深蒂固的观念的存在,企业在与政府部门联合举办体育赛事的过程中,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得到较少。长此以往,严重打击了企业的积极性。我国的体育市场目前正处于总体上由政府垄断和局部的无序竞争的状态下,竞争程度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五、总结
随着体育观念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余暇时间的增多,体育的概念、作用和表现形式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体育越来越体现出其功能的人性化和可实施性。有关部门应根据体育的特点和价值,充分挖掘体育的功能潜力,改革体育体制,致力于利用体育的健身、娱乐和丰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功能,更好地为全民服务。
参考文献:
[1]叶心明体育消费需求的探析。
[2]体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
[3]历素华,科学技术与现代体育的发展,体育文化导刊,2003年5月。
[4]汪维华,现代体育的发展趋势及我国体育发展对策,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第17卷第6期。
[5]凌平,模式的变革与变革的模式,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