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
作者: 许建林摘要: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坚持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只有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小主人”,才能实现体育教学优质高效,才能促进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2-098-01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传统的体育教学观把体育视为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影响,以期变革、改造受教育者,使其达到教育者预期目的的活动。这种进行影响、改造受教育者的过程观,实际上是一种单一教师主体观的影响过程。这种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往往只注重强调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时代要求“终身体育”。学校体育不应仅仅传授单一的体育技能,而要把培养学生的自锻能力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加以重视。在课堂教学中使这一教学目标得以实现,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要构建开放式的教学。
说到体育课上的“放”,人们往往会把它和“一个口哨,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等同起来,所以体育教师不敢“放”,惟恐沾上“放羊”式教学之嫌。其实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放羊”式教学是指教师课前没有准备,上课时仓促上阵,让学生无目的、无组织地自由活动,这是对学生不负责的一种教学方式。而我所说的“放”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放”,是指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突出其主体地位,这是培养学生白锻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沉下去,学生动起来”的新教学观念已被广大教师肯定与实践的今天,体育教师应放下包袱,解放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敢于放手,让学生在课堂的舞台上唱主角,在“放”中提高学生的自锻能力。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放”,要选择好“放”的形式与方法。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想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兴趣,自觉地、主动地进行学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在课一些环节上放手让学生“带”,如在每节课的准备部分,可以让学生轮流担当体育班长的角色,他们会学着教师平时带准备活动的样子,带队列、带慢跑、带准备活动等。课堂中每到让学生带时,他们往往都会跃跃欲试,争着想当这一角色。通过放手让学生们带,激发了学生课堂教学中主动参与意识,培养了他们自我锻炼的能力,发挥了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达到了自主学习的教学目的。在放手让学生“带”的同时,体育教师还要让学生放手“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创造。如田径类项目,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去创造带有趣味性、竞争性的跑步游戏、投掷游戏、跳跃游戏等。通过学生创造,“搬运接力跑”、“单脚跳接力”、“看谁投得准”等一些生动有趣的游戏产生了。通过“创”,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断得到提高,自锻能力也随之增强了。但是在“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1 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一批体育骨干。
2 “放”时,教师应把活动的目的要求、场地器械分配、负责地学生讲清楚。
3 教师应密切注意被“放”学生的活动情况,以便随时提醒、调整,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4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要做到张弛得当,放得开,收得拢。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自主学习的实质。自主学习主要体现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自主学习体育教学模式也就成为展示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模式。自主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与现代科学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物。其实质就是:确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学习权利;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因材施教;充分保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保证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2 教学模式。通过我的教学过程,我认为“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中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是:引导一目标—合作一评价一点拨一改进—学练—刨新等教学步骤。学生在教师参与配合下,积极主动探索,教师在教学任务中只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独立发现,这样才能真正解决了“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3 自主学习的优点。经过在课堂上实践教学,我感觉到自主学习具有很多优点。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坚持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只有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小主人”,才能实现体育教学优质高效,才能促进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为今后的终身体育创造条件;只有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学练,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的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