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目标在中职德育中的运用

作者: 吕立明

摘要:社会各界对中职德育寄于了很高的期望,也给德育以“首位”的地位。但是,在传统的德育体系中,德育目标的异化使德育效果与人们的期望存在很大的落差。从“最优解”向“满意解”转化一本文试图从柔性管理的德育目标角度来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柔性管理;以人为本; 中职德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2-102-002

在郑其绪教授所著的《柔性管理》一书中,将柔性管理概括为“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取非强制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的管理方式。因此,柔性管理究其本质来说,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主要不是依靠外力,方式方法是非强制的,而是依靠人性解放、权力平等、每个人当家作主的主人翁责任感,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人的内在潜力,使人心情舒畅,行动自觉。

当前的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一种深刻的社会整体性变革,必然要求培养出时代所要求的具有新的素质、新的精神面貌的一代新人。正为此,我们的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一挑战中,德育更是位于矛盾的最尖锐处,德育的困境与危机已经成为社会共同承认的事实。正确认识我们社会转型时期中职生道德水平发展的趋势正是进行德育工作的前提。

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职生,其思想品德状况究竟是怎样的呢?特别是其价值观的取向是怎样的呢?这是一个较难作出准确结论的难题。但从人类发展的代际关系来看,他们作为新的一代,生活在无法选择的现实社会,对于社会的发展他们很少有保守思想,他们富于理想,不满足现状,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具有创造精神,敢于开拓进取,是大有希望的一代。同时,也可以看到,由于他们还不成熟,他们身上也会出现与他们个人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相悖的价值取向。中职生思想品德水平的状况和整个社会发展这个大环境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和中职德育工作这个小环境是分不开的。现在我们来分析在刚性管理指导下,我国中职德育在德育目标上存在着诸多问题:

德育目标,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的规模的总的设计或规定,也就是说,在进行德育之前,人们对于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何种品德的人,在观念中具有的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它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教育目标在德育方面的具体要求。

长期以来,在我国中职德育及其管理实践中,德育是属于“社会本位”论,即完全根据社会对人的思想行为规范的需要确立德育目标,片面强调社会利益,否定个人正当需要,置个人正当利益不顾,不尊重个人,不关心个人,把个人当作社会目的的工具,这样导致中职德育目标缺乏相应的层次性,有终极化的倾向——成为一个“高、大、全”的完人。这种想法虽从大方向说是正确的,但是德育目标又决定了它的内容和方法的特点,即符合“高、大、全”的完人的目标。要求的内容往往是抽象的道理,当学生无法正确理解这些抽象的道理时,就只能用简单的灌输来强制学生接受了,这样德育日益以空洞的说教而为人所知,并成为了沦为虚伪人格的温床。

柔性管理理论认为“最优解”只有在“决策时所有措施和方案都是已知的,而且每一种方案所取的成果也是可以确定的,才能进行最优化选择,做出决策”。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决策者面-对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由于所处的环境和当时当地的条件,既不可有找到一切方案,也不可能一一比较一切方案,因而事实上不可能按最优化准则进行决策,因此,主张在决策中寻求“满意解”,这样就使决策具有较大的弹性。现代激励理论也认为“Jr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对于中职德育来说,关键是要追求一个合情、合理、各方面都能满意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激励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一、目标应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我国从古到今的某些教育家和思想家,把教育当作遵从“天命”和“化民成俗”的手段,主张通过教育发展学生的“良知”、“良能”,并最终达到“圣人”、“君子”的规格。所以~t"ll把对于人的品德要求,归结为天命的启示,从而把人类德育活动的目的和动机,推到远离社会现实的理想或空想的境地,成为人类自身无法驾驭的东西。这种最优化的德育目标用来引导中职生是可以的,但以最优化标准来要求他们是不合适的。中职生作为不断地通过社会化满足社会对其要求的群体,这个群体被成人社会认可,不是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成^所具有的公认的社会品德,而是他们具有符合自己实际生活的被成人社会认可的品德。因此,德育的目标应回归,中职生是将构成国民的重要部分,所以,中职德育目标应回归到国家公民教育的水平上来。

二、目标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由于缺乏对目标按层次和序列的划分,常常使某些具体的德育活动过程处于无具体目标或目标不明确、不适当的情况,以致德育活动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中职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他们的心理水平也处于变化发展时期,其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都呈现阶段性的发展状态。对此,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理论”。他认为:个体的道德判断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经历性质不同但相互关联的三种d,-Y--和六个阶段,即前习俗水平(含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的阶段1和以工具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的阶段2)、习俗水平(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或者“好男孩一好女孩”为定向的阶段3和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的阶段4)、后习俗水平(含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的阶段5和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的阶段6)。各个阶段道德判断的结构(道德思维形式)存在质的差别。这种结构上的差别,使得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在某些道德两难问题上,可能立场一致,道德推理的方式却完全不同;也使得处于相同发展阶段的人,虽然立场不一,道德推理的方式却一样。因此,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与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直接相关。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水平存在着阶段性,因而他们的道德发展也具有阶段性,这种道德发展三阶段理论,已被人们普遍地接受。中职阶段从高一到高三,学生的年龄跨度大,他们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水平,特别是品德心理的发展水平有较大的差异,在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要以他们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前提。在德育目标超出了学生的发展水平,即“最优化目标”时,就会使学生感到望而生畏,失去努力的基础和动力,使德育工作失去良机而直接影响德育目标的实现。

三、目标应体现时代的要求

中职德弩是影响学生接受}土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道德觇则,使其品德从—开始就健康发展,以适应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和社会生活的教育。任何—个社会要求他的公民承认现存的政治、经济制度,遵守这个社会的规定法律和道律,为这个社会眼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是,在今天,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具体地确立德育目标,要特别看到市场经济对德育目标的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保留着对社会主义共同价值理想的承诺,也具有市场经济的—般特征,诸如市场规则、自由竞争和公平交易等,它们对人们的道德理想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另—方面,我国市场经济还刚刚起步,发育还不完善,市场经济中对利益的无限追求对人们的道德规范产生不良的影响。另外,还要注意新科技革命对道德观念提出的挑战,如试管婴儿、安乐死、克隆等都需要伦理学给予回答,这种情况必须反映到德育中来,在确定德育目标时,都应有所体现。

德育目标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系统。德育目标体系中的任何一个具体目标都不是单一的一个维度、一个层面构成,而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多维度、多层面的复合体。因此,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中职生要不断追求进步,只要他们的追求无损于他人和自己,就应当认可或理解。因而,柔性管理的德育目标,要敢于肯定个人的正当欲望,要维护满足个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平衡,这样的一个满意解的目标,才更有可能对学生产生肯定的态度和支持性的帮助,才能进一步坚定学生进步的信心,激发其自我教育的勇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