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境伦理学的角度审视生态危机
作者: 詹培丰 张 伟摘要:近年来,关于水污染的事件不断见诸报端。一次次“血”的教训提醒我们:生态危机不能等同于自然灾害,人类在经济活动中不能太功利,在经济活动中必须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用“新人道主义”联系人与自然。
关键词:蓝藻事件; 生态危机; 文化根源; 新人道主义;环境伦理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2-145-001
2006年5月,太湖暴发蓝藻危机,无锡市民饮用水源受到威胁。从中央到地方对太湖蓝藻事件给予了高度关注。然而,事件之后,媒体记者在太湖沿岸的一些地方回访调查发现,在离太湖较远的乡镇,一些化工厂仍在生产,仍在排污。无独有偶。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水域暴发蓝藻。2008年5月,南京玄武湖发布蓝藻黄色预警。蓝藻事件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生态危机就在我们身边。
一、蓝藻事件折射出的生态危机
拿太湖水污染来说,太湖流域面积虽然小于鄱阳湖和洞庭湖,但气候温和,特产丰饶,素有“太湖八百里,鱼虾捉不尽”的说法。但是近年来,太湖的生态环境遭遇了破坏,产生环境危机。最近几年,太湖每年都会爆发蓝藻,使自来水发臭。时间一般在七八月份,持续两天左右。但2007年却提前到5月下旬。无锡全城饮用水遭遇危机,不少居民、饭店的用水都是从宜兴、苏州,甚至是从南京、上海买来的纯净水,饭店原先应对两三天断水、缺水、臭水的危机处理机制已经不堪重负。
近年来,国内不少河流甚至面积很小的水域出现了蓝藻危机。2008年5月,南京玄武湖发布蓝藻黄色预警。巢湖、翠湖、流花湖等多个水域出现了蓝藻暴发的相关报道。细数近年来各地的水污染事件,可谓是层出不穷。2007年,由于水污染,宁夏固原7万多人身体出现病变、江苏沭阳20余万^-饮水出现困难;2008年,辽宁阜新水污染涉及2636户居民,1139人到医院治疗,59人住院;2009年2月,江苏省盐城市由于城西水厂原水受酚类化合物污染,致市区大面积断水;陕西凤翔县长青镇的村民,因为深受污染之害,甚至被要求集体搬迁……
二、从蓝藻事件看生态危机产生的文化根源
蓝藻一次次的暴发让我们看到生态危机的产生和解决并不简单的是政策和投入的因素。诸多问题引起的危机也是在近现代由于科技的强势地位和哲学伦理在实践领域的缺场所造成的。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之后,人们又逐渐通过人文的思考来解决这个问题。
1、人们往往把生态危机等同于自然灾害
由于生态危机的潜伏性,人们常常错误地把生态危机等同于自然灾害,因此缺乏对其危害性的应有认识,导致生态危机的危害性以五花八门的形式渗透在空气、土壤、水和食品中,但公众却无法直观地鉴定它。生态危机的危害性具有很长的潜伏期,它可以长期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神秘地传递,使人类在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以后才不知不觉地深受其害。
2、环境与经济矛盾背后的道德冲突
蓝藻暴发凸显了当前经济发展中,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背后的道德冲突。
一是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矛盾。二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三是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矛盾。
三、化解生态危机的环境伦理学思考
1、树立环境伦理理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环境伦理建设的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和人的意识观念有关。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环境伦理意识和观念。新世纪新阶段,人类已逐渐认识到长期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索取、破坏必将遭受惩罚,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全民生态意识觉醒之日,就是我国生态环境改善之时。我们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实施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同时还需要增强环保产业的职业责任意识,不断提高环保产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生态职业责任意识。
2、注重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与道德不可割裂。生态环境的优劣,反映着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同时,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也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道德驱动着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应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
3、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摒弃了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赋予文化以生态建设的含义。具体说来,生态文化大致包括生态哲学文化、生态伦理文化、生态科技文化、生态教育文化、生态文艺文化、生态美学文化、生态传播学等几个方面。
4、建立新的道德标准
面对现时代人类实践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人类必须站在新的高度来认识和确定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环境行为规范,建立新的道德准则,和调控智慧,最大可能地确保人类利益的整体性、长期性和最优化。
审视人类经济活动,只有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提到同一个高度予以重视,用一种“新人道主义”将人和自然联系起来,和谐共生,树立全新的环境伦理思想,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得以尽快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