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德培养与道德健康促进关系初探

作者: 张胜久 张文利

摘要:利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传统武德思想与道德健康内涵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论述,旨在为通过传统武德培养进而促进道德健康的设想寻求理论依据,得出目前传统武德培养对道德健康促进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是道德健康促进过程中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传统武德;道德健康;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2-150-001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与民族文化大复兴的可喜局面的出现,中华武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青睐。究其原因,除了其具备的人类技击精髓与科学健身功效以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即它的深厚文化内涵和独具特色的职业道德规范。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传统武德思想与道德健康内涵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利用传统武德培养进而达到道德健康促进效果的论断寻求理论支持。

1 传统武德思想乃中华武术的重要内涵

拳谚中“未曾习武先习德;武以德立;德为艺先”等名言,道出了武德对于武者的重要程度。换句话说,武德的学习与培养在整个武术范畴中应首当其位,因此武术界也有“无德无拳”之说。所谓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也曾将武德定义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武德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其中不乏有些是在传统武德思想的基础上赋予的现代涵义。而对于传统武德思想内容的界定,众多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

2 “道德健康”是人类健康发展的新趋势

健康问题是当今社会最受关注的一大话题,古希腊苏格拉底曾说:“健康是人生最可贵的”,著名散文作家、思想家爱默生也曾说:“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由此可见,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与不懈追求自始至终都放在了人生第一位。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了健康的定义,即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一些生理疾病不再是困扰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

3 关于传统武德思想与道德健康促进的关系探析

3.1 “仁”是道德健康促进的思想源头

“仁”是孔子所创立的思想学说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如《论语》中但凡谈到“仁”的就有近50余章,“仁”字共出现百次之多,孔子专门回答弟子问“仁”也有十几处,且每次释仁都完全不一样。但黄怀信曾强调孔子仁学的实质内涵就是“爱人”——关爱他人的意思。因此,可把“仁”理解为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其基本含义就是要用广博的爱心去爱一切人,在一定程度上“仁”概括了人的全部道德意识。

3.2 “义”为道德健康促进的行为准则

传统武德中的“义”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人的行为必须遵循一定规范和准则的伦理观念;二是以“侠义”为核心的主持正义和伸张正义。翻开武术史随处可见武林人士对于“义”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爱国主义精神,即“大义”,在武术界可谓人人兼备。如武艺超群、抗金英雄岳飞和文韬武略、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光辉事迹,与近代全能武术家王子平和武林泰斗蔡龙云的英勇佳话,无不表现出极大的爱国情操,这对于现今社会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的道德思想形成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3.3 “信”是道德健康促进的基石保证

“信”是武林中人的传统与俗尚,意指诚实可靠、信守诺言。孔子El"民无信不立”,《咏春白鹤拳·拳谱》中也提到“不信者不教”,因此“信”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对于习武者的基本要求。也许和武者的职业个性有关。历史上每一位武林豪杰,都十分重视信守自己的承诺。如为了一个诺言,他们可以不顾自己的生死安危;为了一句承诺,可以无视任何艰难险阻,势必要达成承诺的事迹比比皆是。

3.4 “礼”为道德健康促进的基本方式

拳谚曰:未曾学艺先学礼。所谓“礼”通俗来讲就是在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传统武德中所说的“礼”亦是指来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容。在武术中最基本的礼节为“抱拳礼”,其代表含义为: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会友;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武林团结奋进;屈左拇指,寓意虚心求教,永不自大;两臂屈圆,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这样内容丰富的礼节,只有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中华武术才得以具备。

3.5 “敬”为道德健康促进的必要手段

“敬”为尊重、有礼貌地对待之意。传统武德中的“敬”主要包含三层意思:即尊师爱徒;谦逊谨慎;宽和忍让。随便翻开一本有关武术的清规戒律,第一条无不为尊师重道之意。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对这种思想的升华,而“诲人不倦,学而不厌”的思想也道出了师徒之间要互相尊重与负责的敬意。

3.6 “勇”是道德健康促进的辅助措施

“勇”是传统武德中最具职业特点的思想。“功夫者,工夫也;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深功出巧匠,苦练出真功”等;拳谚都说明勇者首先应具备“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吃苦精神。其次勇者还要有胆量、敢做敢当,“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就是武术谚语中对于“勇”的精辟论断。但传统武德中的“勇”有一个前提,即在通晓仁义道德,明辨是非善恶之后,果断采用的举止行为。由于武术人自身具备一定的武技,因此警恶惩奸便成了其一大“嗜好”。

综上所述,传统武德的思想内涵对道德健康促进具有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通过练习武术来加强对传统武德的培养,进而达到促进道德健康的理想目标,是中华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道德健康促进的有效途径之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