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近两届全运会存在问题透析全运会改革走向
作者: 徐瑞霖 庞 博 张 霈 秦爱民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对近两届全运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客观深入地对产生这些现象的深层谤因进行了分析,旨在推动全运会竞赛机制的改革完善,使全运会在实施奥运战略和全民健身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全运会;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2-151-001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演变,全运会作为培养体育人才、检阅体育实力的“国内第一大赛”,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活。对于我国竞技水平的整体提升,大众体育的广泛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承办全运会的省市的经济、文化、科技、交通等方面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全运会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随着体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运会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严重损害了全运会的公信力。
1 全运会存在问题分析
1.1 全运会政缋考核和评价机制的错误指向
首先,全运会是独具我国特色的专业竞技体制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没有全运会,这种阻碍竞技体育社会化进程,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专业竞技体育体制”也就失去了容身之地;其次,全运会以行政区划为单位参加是各种社会力量难以进入竞技体育领域的阻碍,同时也是人才封闭,体教难以结合的关键因素;再次,全运会作为各省市体育工作的评价机制,则是政府职能难以转变的最大原因,导致了政府围绕着运动员、围绕着金牌转的错误价值取向。
1.2 全运会良性公平竞赛机制尚未完善导致问题凸现
1.2.1 不良赛风表现
不良赛风主要表现以下方面:不讲道德风尚,消极参加比赛;运动员目无法纪,滥用禁药;赛场打架斗殴,出言污秽,有意中伤对手;作为场上的法官,裁判员拉帮结派,徇私舞弊,有意偏袒和肆意篡改成绩;官员教练用行政和贿赂的方法手段对裁判员施加压力;运动员资格上弄虚作假,冒名顶替现象层出不穷;工作人员则以权谋私、腐化堕落,公款挥霍,铺张浪费,不务正业。
1.2.2 “东道主现象”走入定式怪圈
近两届全运会的东道主均获得金牌总数积分第一,已经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现象”。东道主金牌数虽然第一,但由于裁判和赛区组织等方面产生了诸多问题,裁判偏祖东道主选手等类似现象导致个别项目运动员遭受不公平待遇,大面积的争议发生在东道主身上实在令人费解与质疑。
1.3 全运会比赛规模过大、组织形式过于集中产生局限性
举办地的场地设施耗资巨大,经费来源渠道不畅。当前全运会运动会不断出现经济问题的困扰,体育经费不足的矛盾逐渐凸现,但国家财力有限,没有办法满足各方面的需要。但由于各省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和项目水平差异性,资金的划拨也情况各异。全运会开支不断膨胀,从争办筹办到举办,劳民伤财,费神费力,战线也拉得过长,导致出现一些经济落后省份竞技体育发展滞后,资金“缺口”大,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项目水平长期停滞不前,乃至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1.4 政府管理体制占主导,支配、限制市场主体的主观力量。
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看,我国体育赛事仍是强政府、弱市场的管理模式。经营和管理体育赛事的市场主体力量比较薄弱,具体体现在:市场营销手段缺乏,中介市场尚未成熟,体育赛事的企业参与主体没有充分的赛事决策经营与收益权、监督权,体育电视转播市场狭小,体育赛事的市场监管存在漏洞等。
2 近两届全运会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2.1 举办地由单一城市向多个城市转移
全运会“东道主现象”,使每届全运会的金牌走向进入了一个定式怪圈,全运会的比赛可由单一承办城市向多个承办城市转移。可以设定一个城市为主举办城市,同时增设2-3个城市协助承办,主承办城市的比赛项目可以多一点,协助城市承办的项目相对少点,这样可使每个城市承办的项目负担和经济负担大大减少,有利于提高各个城市承办的质量,同时也能使更多人参与全运会,提高全运会在人民大众中的影响。
2.2 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和裁判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全运会可以适当放宽资格,参加者不能局限于优秀的高水平运动员,应允许青少年业余运动员和一般群众参与。同时还要注重运动员的文化素养的教育培养,提高裁判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使每一届全运会,都能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公开。
2.3 全运套改革要以赛串改革“龙头”
全运会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要求我们除了要转变观念外,还要通过深入研究拟定改革实施方案,采取弱化与筹建同步进行的方式改革。通过系列措施不断弱化全运会的影响力,如大力·发展和健全俱乐部赛制、普通高校赛制等措施使长期困扰我国竞技体育真正走向社会这一问题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