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赏识教育在农村初中优秀班集体培养中的运用

作者: 潘荣久

摘要:优秀班集体的营造,离不开班主任教育理念的深层次引导,笔者总结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尝试从赏识教育的角度。谈班主任工作中的要点和策略。

关键词:赏识教育;班主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3-005-001

我们做班主任的都明白。作为+班主任,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还要关心爱护学生。面对农村初中相对薄弱的生源和相对封闭的育人环境,笔者多年前就从这一点开始了班主任工作的探索。在此,笔者根据这些年当农村初中班主任的工作经验,谈谈赏识教育在优秀班集体培养中的运用。

一、赏识教育的重要性

1 赏识教育可以让学生发现白己,树立自信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常想,我们的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呢?不可否认,农村中学相对封闭的环境湘对贫乏的教育资源,以及长期的狭隘的应试教育没有为农村少年留下足够的发现自我、树立自信的心理成长过程。初中生辨别是非能力差,模仿力又极强,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且许多学生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早恋、上网、赌博、打架等现象在农村中学开始蔓延。如何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尊和自信,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赏识教育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一种“尝甜头”的教育。每个人一出生便生活在一个“巨人”的世界里。生理上的弱小在心理上埋下与生俱来的自卑感与不安全感。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肯定与赏识,来战胜自己的那种恐惧与自卑,获得自信。美国教育家把成功教育学生的奥秘概括为“信任学生”四个字。我国当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相信儿童,解放儿童”,也是把“相信学生”放在首位。

2 赏识教育可以让学生突破自己,赢得成功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教育中也不缺少好学生,而是缺少发现好学生的心灵。赏识教育能挖掘学生的潜能,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

我们有些老师在教育中往往会出现这种言语:“别做梦了,看你像这块料吗?”“别异想开天,好好学习,如果考不上大学,不如现在就出去打工。”也许老师未作深思,不经意的一句话。就抹杀了一个学生所有的学习激情。其实,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先天禀赋不尽相同,如:有的孩子对美的感悟力极强,有的孩子对运动情有独钟,有的孩子在数理化知识方面表现非凡。有的孩子好奇心强、凡事想探个究竟……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懂得欣赏,不能对教育进行一刀切。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的任何一个特长都要学会欣赏,并正确引导,帮助其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进而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多种多样的才能得到充分地发展。

二、赏识教育的具体做法

1 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南京婷婷聋童学校校长周弘说:“赏识教育的奥秘在于让孩子觉醒。每一个生命觉醒的力量都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这些优点通过老师的“小题大作”,使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要真正进行赏识教育应从“学会欣赏”开始!每接一个新的班级,我们都应细心观察他们,寻找他们的优点、缺点,为转化他们寻找突破口。笔者在班级中充分发展了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的评价机制,定期展开对一堂课、一个星期、一个月、一个学期中的师生表现进行评价的班会活动;在平时将老师和同学的鼓励渗透到板报、作业评语之中;在班级中营造出了“你能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学生个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切实了解学生个性,适时与学生沟通

赏识教育并不光是说几句美丽的话,它要能点亮学生心灵的火花。赏识教育要从实际出发,要求老师到学生中去,更多地了解学生个性,及时与他们沟通。只有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才能架起师生之间的情感桥梁,才能心灵相通,情意相融。

农村初中生大多数是住宿生。在学校里,生活上没有在家里方便,会给学生生活上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初一学生,刚离开父母,生活上要靠自理,开始很不习惯学校的集体生活,常想家,有部分学生还产生了辍学的念头。所以在生活上给学生以关心、爱护就显得极为重要。班主任应该扮演好学生父母的角色,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去关心、爱护、照顾学生,要经常到学生寝室去走走,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和生活方式,对有难处的同学放在心上,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才能奠定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基础。

3 赏识要恪到好处,不能滥用

学生是需要赏识的,但赏识要有节制,要有原则,要有具体目标。一位教育专家这样提醒:如果没有标准,没有明确的教育指向,一味地赏识,就会演变为一种“精神鸦片”,而现实世界是不可能永远提供给学生“赏识”这种鸦片的。这时,学生便可能满足于“赏识”提供给他的幻梦,而不愿去面对现实。

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我们赏识学生,要正确客观地分析。要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要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而不能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学生本人起不到真正作用,而且还会影响周围的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赏识的廉价,同时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在笔者看来,真正的赏识,是肯定学生作为个体的思想和人格的价值,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激励学生成长。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同样可以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源于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钟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赏识是一座桥梁,是精神相融、心灵交汇的桥梁。作为教师,我们如果学会尊重、赏识自己的学生。便能走进学生的心灵。营造出优秀的班级教育生态圈,带领学生真正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