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漫谈

作者: 刘晓芳

摘要: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师共同关注并研究的问题。多年来,有不少的语文界前辈致力于此,并提出自己的实践真知及宝贵经验。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新的语文教学方式的出现为我们指明了课堂改革的道路。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结构

中图分类号:G62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3-032-003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的复杂的双边活动,所谓课堂教学结构,指的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等诸多要素,在课堂教学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相对稳定的组合方式及活动序列。 上世纪20年代起,我国语文教育界的前辈已对语文课堂教学作了诸多有益的探讨和总结,先后出版了许多专著,论及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如20年代初,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黎锦熙编著的《国文教学法》,提出了“三段六步”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主张,即理解——练习——发展。20年代中期,作家、语文教育家朱自清设计了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四步”式:第一步,由学生报告预习结果;第二步,让学生详细复述各段及全篇大意;第三步,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的情思与文笔;第四步,口问与笔试。40年代,语文教育家蒋伯潜编著的《中学国文教学法》,也提出了语文“四步”教式,把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分为四个步骤:预备与检查一试讲与范讲一试读与范读——讨论。从50年代开始,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在我国广泛传播,“五个环节”的课堂教学结构几乎主宰了我国中小学的各科教学,也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结构模式。

总体看来,对课堂教学这一复杂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传统的做法更多的只是从时间延续和活动内容连接方面去考虑,没能从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个系统着眼,妥善地处理教师与学生、目标与手段、手段与效果等各种复杂交织的矛盾,使之相辅相成、和谐发展。

近10多年在对传统语文教学进行深刻反思和不断进行新的探索的过程中,一些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正在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上海钱梦龙老师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上海市育才中学的“八字四步教法”、武汉黎世法老师的“六课型单元教法”,以及辽宁魏书生老师的“课堂教学六步法”。

钱梦龙老师以“三主”作为组织语文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并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设计了四种基本课式:自读、教读、作业、复读。钱老师认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不在于教师的讲深讲透,也不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练习作过细的指导。组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确认学生在教学这一复杂的双边括动中是认识的主体。而在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之后,还得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应着眼于“导”,要精心研究“导”的内容、方法和时机,才能导得有效,学生求知的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调动。“主体”和“主导”相辅相成,是教学得以成功的保证。那么,要在怎样的教学结构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辩证统一起来呢?钱老师认为必须把学生组织到一个“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结构中。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钱老师所说的“训练”,不单是指学生完成一定书面或口头的练习,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猎取知识、应用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各项学习活动,其基本形式是以思维训练和语文训练为核心的听、说、读、写训练。之所以说它是“主线”,是因为这种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是为了统一“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的辩证关系的一种组织教学过程的必然形式,也是语文教学取得“既落实知识,又发展智能”的实效的必要条件。上海市育才中学的“八字四步教法”即: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分四步进行。四步中“读读”是基础,学生通过“读”,了解教材,发现问题。“议议”是关键,学生通过“议”,进一步理解、掌握教材,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练”是应用,学生通过“练”,达到运用、巩固新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讲讲”虽然排在第三步,实际上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有关读的要求,提示读的方法,随时发问,了解读的思维状态、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议论,在学生议论过程中,要进行点拨、解惑、总结,在议论之后,还要指导学生练习,讲评练习的情况。——这些都需要教师精要地“讲”。育才中学为了达到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又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八字四步”均安排在课堂内完成,不许布置课外作业,同时在课堂上形成了较固定的四步程式,即:学生自读——学生互议——师生互讲——学生练习。黎世法老师的“六课型单元教法”,对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作了广泛的调查、筛选,从最优学习方法的八个环节(即: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中选取六个主体环节,将之改为相应的六种基本课型: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这六种课型前后关联,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主动更有效地自学,在自学中培养能力。黎老师认为,不仅每篇新课文的教学可以运用上述六种课型来组织,而且每个单元的教材内容也可以依次通过六种课型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自学”,初步了解教材的内容;通过“启发”,进一步搞清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难点;再通过“复习”使知识系统化,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最基本的事实和知识;然后通过“作业”和“改错”,检验前几步所掌握的知识正确程度;最后通过“小结”,将知识进一步概括化,技能进一步综合化,从而获得较为完全的知识和技能。魏书生老师的“课堂教学六步法”认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进而智力获得开发的重要阵地。正如物理学中说的运动是由方向和方式决定的一样,课堂教学要大面积提高质量,也必须科学地解决定向和方式问题。他还认为,所谓自学能力,实际上就是对信息的建立、处理和反馈的能力,而课堂上对学生自学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过程,与学生课外独立的摸索性的自学不同,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固然是学生,但教师却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他吸取了中外语文教育家的经验,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探索、总结,运用信息论、控制论的原理,精心设计了“课堂教学六步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以解决课堂教学的定向和方式问题。魏老师认为,“六步法”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构成方式是定型的,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视课文的深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可以有变式。

总体看来,新的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者,无一例外的都十分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注意学生优秀完整的思维品质的培养。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极其重视在指导学生自学(或自读)的过程中,鼓励其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从而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其次,在处理教与学

的复杂双边关系时,着眼于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体,注意妥善处理教学全过程中师生之间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制约而又相辅相成的。教师采用什么教法,学生必定会产生相应的学法;科学的教法必须以科学的学法为依据,二者是相统一的。教与学相互适应的过程也是相互促进的过程。以往的课堂教学,较多的是注意“实施教学方法”这一环节的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不重视,甚至忽视了“制定教学目的”和“检测教学效果”这两个环节的师生相互作用。教师有意无意地将教学目的“保密”,对教学效果的检测往往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真正确认,而是处于盲目被动的状态。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新的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者改变了这种状况。他们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注意发扬教学民主,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精神,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自主——探究—台作”学习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要贯彻好这一基本理念,就必须真正明确它们的内涵。第一,自主。即主动,要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语文课程课标》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学中的作品价值只有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第二,合作。就是要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文章,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针对这种情况,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都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第三,探究。就是要求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同样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要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也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比如社会调查、现场观察、采访人物、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主要包括:导入激趣——自主创造——合作互动——引探释疑——迁移实践等五个环节。第一,导入激趣。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把图、文、声、像有机组合,使抽象的内涵转化成情景交融、图文并茂的形式,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知、理解,营造一个语文教学的互动新空间,有如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例如:《皇帝的新装》、《天上的街市》、《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课件的制作。让学生真的有如进入作品的真实情景中。比如《化石吟》中下载大量动植物的化石图片,及影片《侏罗纪》的图片,就可以化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形象的直观感知,大大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以这些真切生动的情景既可以启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活跃他们的思维,同时还可以培养提升个人的情操,养成真善美的体验,造就独立的人格。这无疑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第二,自主创造。电子阅览室、网络教室给予学生上网,根据自己的喜好结合老师的要求独立网上学习。可以先以教材为例子模仿学习,而后进行更新创造。要求学生“像学者一样认真阅读,像作者一样创新写作,像书法家一样端正书写,像工程师一样灵活运用……”加强自主独立性的培养,增添学习的成功感。在创作“励志格言”电子书签、创作一则寓言的过程中,先让学生在网上搜索学习名人伟人的励志格言、网上研读《伊索寓言》后,再自己开动脑筋刨作,并配以精美的文字、插图处理,自创励志格言、寓言故事。其效果很好。第三,合作互动。合作互动学习的过程中力主“教师与学生合作互动”。“学生与学生合作互动”,目的在于利用多媒体的教学环境及网上资源,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争论、相互启发、分工合作及取长补短,进行思维碰撞,浅者得其浅,深者得其深。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课文,有时可以让学生从网上下载连环图片,而后再给这些连环图片配上动情的音乐,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复述故事比赛。这不仅改变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只是录音机播放示范朗读录音的固有形式,还积极力求在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中对“说”的能力切实地加强了训练,务求做到“促学生想说,教学生会说”。第四,引探释疑。引探释疑的过程是以问答思考题为教学主线,学生先学先探,教师后讲后帮,把教师的引与学生的探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好新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在教冰心小诗时,教者可以要求学生第一遍自读,感悟探究:诗歌写了什么内容?第二遍自读,感悟探究:抒发了什么情感?第三遍自读,感悟探究:借纸船和金色花来抒情有什么好处?每一遍自读,老师都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给足学生读书和探究思考的时间。有的学生探究思考的不理想,就让学生再多读几遍,有时要求默读,有时抓住关键情节齐读、范读。由于充分保证了学生自主读书探究的时间,在交流汇报时,很多学生有话可说,连平时不常发言的学生都提出了一些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指导,解决了学生自主探究不自主或流于形式或自主不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回自我,发展个性,充分调动了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第五,迁移实践。书上的知识只是一个例子,能学得更多的知识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因此,语文课上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像有的学生善于文字处理,有的学生善于绘画,有的学生擅长网页制作。可以让他们设计一张电子书签,或者设计一次自由命题的电子手抄报,或者创作一则电子寓言,或者设计一则广告词……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让学习的语文知识得到了灵活的运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公平竞争、谦虚好学、乐于助人、求新求精、超越自我的好品质。 这里并不是说,这种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一成不变,一定要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和怎么讲。模式中提到的各个环节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并非一个独立的个体。只有在教学实际中灵活把握,才能使教学有声有色。

当然,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学习的不单单是课堂教学外在的形式,更要把握好新课程的新理念,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和学生观。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走进课堂,走进文本,走进语文学习的乐趣之中。只要真正理解什么是自主,并摆正教师在学生自主中的引导位置,让学生有效的合作,实实在在的进行有价值的探究,在学习中有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至于课堂上采取何种形式就可根据课型灵活掌握了,而不必拘泥于形式,束缚自己的手脚,戴着脚镣跳舞。

教学是个复杂的过程,也注定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只要我们把握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质,灵活的运用各种方式,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有为我所用的方法,让学生学习收到实效的方法,才能称之为好方法。作者简介:刘晓芳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多篇论文发表、获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