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构建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作者: 彭景龙摘要: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一步得到转变,以往解决“操作问题”的单一技能教学、“师问生答”的被动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高效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构建;新课程;信息技术;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3-031-002
新课程实施已经有几年了,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一直从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针对信息技术的教学来看,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其中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效率低,学生不受控制等等,成为目前信息技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的现状
通过调查问卷和跟同学交流了解,高中所有的课程里面,学生最喜欢上的可能就是信息技术课。很多学生把上信息技术课当成了自由的体育课,上课没有目的,没有压力,认为信息课就是上网玩玩,聊聊天。如果给学生说在教室上,学生是一片怨声,这样导致我们的信息课很难顺利的开展。
通过这个现象可以看出,学生本身没有深入课堂,没有根据老师的课堂教学安排来学习,而是各自为政,跟老师没关系,在机房和老师打游击战,老师讲老师的、他继续玩他的。
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高效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二、建立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措施
1、把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高效课堂的根本
新教材注重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选择内容时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努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克服了以往以知识为中心的倾向,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充分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积极投身到课堂改革的教学实践中去,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大胆创新以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要求。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大都是按照自己的课程设计让学生一步步地跟着学习。这样就严重压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讨论为主,教师也就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这并不是意味着教师的作用降低了,工作减少了。相反地,教师肩上的任务更重了。因为教师除了要像以前一样投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外,还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教师自身各项素质能力的提高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自身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都是有个性的,教师的形象塑造也要符合自身的条件。潇洒帅气的可以是崇拜的偶像,美丽大方的可以是邻家姐姐,成熟稳重的可以是敦厚的长者,温柔娴静的可以是居家阿姨。严谨渊博的可是专家学者,幽默风趣的可以是知心朋友。但是无论怎么样,这一职业要求我们必须具备下列基本素质:健全的人格魅力,民主平等的意识,海纳百川的胸襟,厚实的知识储备,精深的理论修养,主流的价值观念,包容的心理状态,创新的思维方式,阔大的眼界视野,独到的审美标准,流畅得体的表达,睿智幽默的交流,灵活敏锐的感觉等等。这其中的每一条件,都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具备的,都需要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不断修正自己,时时小心,处处留意。在学生背后要精心地准备,在学生面前要自然地流露,这是一种境界。
3、师生课堂关系的融洽是高效课堂的依据
无数的理论在探索新型的教师观与学生观,而对于师生关系的定位也自然成为讨论的热点。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建设和谐的课堂?赞可夫说:“如果教师没有威信,师生之间没有正确的相互关系,就缺少了有效地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威信是教师的形象。是一种无声的管理权威。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威信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教师的地位,有威信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积极的:对他所讲授的课,学生往往会认真学习;对他的教诲,学生往往言听计从;对他的表扬和批评,能够引起学生的深刻的情绪体验。
对于教师,我们一定要知道:学生是伙伴而不是下属,是反应器而不是容器,是我们的快乐而不是我们的负担。而对于学生,我们至少应该做到因可亲而可爱进而达到可敬。如果学生怕你,你应该反思自己。如果学生恨你,你应该修正自己,如果学生鄙视你,那你最好令谋生路。
在建设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时候,也要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了所谓的和谐而放任学生,甚至是放纵;为了所谓的融洽而迎合学生,甚至是讨好。
4、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新教材力图帮助学生构建一个了解信息技术课初步印象的环境,通过学习任务的完成来学习相关基础知识,及计算机在信息技术中的重要作用。围绕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作品的制作来开展教学,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加工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但如果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够把握好每课的重难点,就会认为每课的容量非常大、跨度大,知识点多且零碎,不知道如何组织教学才能使知识的生成过程滋润地渗透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 布鲁纳的认知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学策略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效果。笔者认为,采用恰当的课堂教学模式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化:
1、优化“学案”教学的操作流程。具体为四个环节:一是自主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初步形成自己的学习认识。二是合作探究。要通过学生自学体验和问题的交流,让学生在相互质疑,相互启发中形成学习共识,达到“兵教兵”的效果。三是展示释疑。根据学生的展示状况,师生共同释疑解感,适当进行拓展或梳理,挖掘知识的内涵及外延。促进学生深层次理解知识。四是应用实践。教师要及时设置相应的应用性训练,促进学生巩固、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优化教学组织。要强化时间和效率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调控学习方向和学习进程,减少不必要的探究或交流。要强化达标意识,采取“多循环、勤反馈”的方式,及时设置诊断性训练,及时矫正学习偏差。要加强诊断式质量检测,促进教师重视对教学过程剖析和改进。
3、优化教学手段。要积极整合教学资源,精选学习材料和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选用要“因校制宜”,切实为教学服务,研究呈现时机和呈现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4、优化课堂小结。要从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组织反思与总结活动,梳理知识结构,总结知识内涵,反思研究历程,归纳应用规律,提升学生运用知识分析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的课程改革在有序地进行着,大步地前进着,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虽然真正地做到“收”“放”自如,成为优秀的冲浪高手,我们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大胆的尝试,但我相信:“扶遥而上者为鹏展翅也”;有梦想就能飞翔,肯付出就会有收获。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路途漫长而又艰辛,而我的幸福就在于心中常有希望,脚下勇于探索,在课改中一边教,一边学,和学生一起采撷,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