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初步探讨
作者: 钱兆华摘要: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要实现此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构,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物学科;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3-035-001
1、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内涵
从教育技术的发展来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2、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优势
2.1现代信息技术能生动逼真地刨设生物模型和情景。
2.2现代信息技术能优化学习环境,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就是:①能体现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学的互动性;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习动机;③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促进其信息能力的发展。
2.3现代信息技术给生物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助于教师讲清抽象的知识。
2.4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创造和谐、高效的课堂气氛。
3、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基本策略
3.1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怎样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呢?
3.1.1创设情境,引发创造性思维的动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处在一定的环境中,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维活跃起来。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创设学习的环境。
3.1.2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学生的联想,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形象思维的基本方法有分解、组合、类比、概括、联想和想象等。其中的联想方法是形象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的思维方法。联想是由所感知或所想到的事物引起相关的事物的思维活动。信息技术能为联想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们的形象思维。
3.1.3通过想象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想象是形象思维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是通过表象的改造。在已有表象基础上创造新的形象,它是最具创造性的一种思维方法。
3.1.4通过整合,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生物学知识,既有空间结构和运动状况的描述,又有数量分析,逻辑推理,概念的界定等,因此在教学时,要详细安排好教学结构,要充分考虑到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媒体几个教学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不要将信息技术停留在应用的水平上,要与其它的教学要素“融”在一起。
3.2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学习的能力。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结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教师则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4、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4.1教师要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娴熟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会制作网页,并具有上网收集资料的能力。
4.2教师教学要突出重点、难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要注意展示的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味地追求使用计算机,过度使用视频图像,或频繁地玩转媒体,都会成为教学的干扰。
4.3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教师应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引导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有目的、有成效地进行。
4.4教师要控制好学生的上网时间。网络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场所,如果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过大,就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使学生不仅能学到现阶段生物学科的研究成果,而且能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生物科学知识,跟上生物科学发展的时代步伐;教学时间也不再受45分钟的限制,学生可在课后继续学习和练习;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也由单一性、单调性走向多样化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