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视指导小学生的课余生活
作者: 谈家富摘要:课余生活是指学生在学校课程计划以外的时间,活动的总和。它包括学生平时的课余时间、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等学校教育空档的休闲时间活动。
关键词:小学生;课余生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4.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3-055-001
当前,由于规范办学行为措施的落实,小学生的课余时间多了,出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现象:(1)有的学校、有的教师还没有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解脱出来,给学生课余时间布置很多作业。更有甚者,变化花样办辅导班,不惜牺牲小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代价为个人谋取利益。(2)小学生年龄小,辨别能力差,缺乏自觉性,课余生活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在家无计划地看电视、上网等,很少有集体活动、实践活动等快乐而有意义的活动,过的沉闷单调、疲乏苦恼。这既不利于身体健康,也容易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因此,对于小学生课余生活的指导,应该得到我们的全面关注。
一、要让教师和家长懂得课余生活的意义
教师要向家长讲清楚:课余生活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润滑剂”;课余生活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加油站”;课余生活是学生发展特长、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陶行知说:“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至7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培养素质爱好、天赋才能,只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
二、要引导教师和家长做好小学生课余生活的规划
规范办学行为,就是为了回归教育的生命本质:是为了释放生命、张扬生命而非抱紧生命、禁锢生命;是为了创造生命灵动的坦途,而非制造生命的羁绊和束缚。规范办学行为,要真正做到“三个还给”:即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健康和快乐还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学生的终身幸福为根本价值取向,还学生一个享快乐、激潜能、有意义的课余生活。
课余生活内容包括:文化学习活动、体艺休闲活动、科技活动、实践活动等。兴趣爱好非常广泛,如练琴棋书画、看课外书、观察昆虫、种植饲养、实验制作、环保行动等。
三、要提高小学生课余生活活动的实效性
如何让小学生的课余生活快乐而意义,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教师、家长对小学生课余生活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指导责任不容推卸。
1 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积极的兴趣爱好使人对生活充满热爱,能振奋精神,令人乐观开朗。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课余爱好,这些爱好对每个人的人生或多或少都会有帮助,受益终身。
2 建立经常性地家庭联系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培养学生就是要创造符合教育特点的有利于开发创造潜能的适宜条件。小学生受教育很多事处于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之中,应加强家校联系,增进家校互动,整合家校资源。要设立家校联系册制、度,由学生自己记录课余生活的安排情况,家长签上名,上学时由老师检查和了解,及时评价和指导,或善意地提醒。使练习册成为教师了解学生课余生活、了解学生表现、与家长进行交流的良好载体。教师要及时收集、梳理、反馈,以便教师和家长更好地、有针对性地指导。
3 连步培养学生自主进行课余活动的能力
教师和家长在了解孩子课余生活状况的前提下,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多和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学校的各个方面。在引导过程中要体现真诚、自由、合作,要因势利导地给孩子提出合理安排课余生活的建议。在课余生活中,孩子具有支配时间的自主性和对生活内容的选择性。当少年儿童受约束的、单调的活动减少,由被制约转向自主性时,个性的自由和充分发展就会成为可能。
教师和家长在指导孩子课余生活的过程中,应该努力培养他们珍惜时间,合理分配时间的良好习惯,而不是慢腾腾地把很多时间用于文化学习。目前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为做好课余活动,可以采取与邻居的孩子,由某一家长轮流带领一起玩耍的方法,这样课余活动又成了学习人际交往、培养团队精神的活动场所。不要把玩当作浪费时间。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学生应当把休息看作是增进健康和体力,而且也是促进精神力量的一种手段”。当然,要使学生懂得玩是有学问的,可以爱玩,但不能疯玩。在学习和玩耍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也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