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现状研究

作者: 杨 康

摘要:本文从目前我国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现状和我国煤介素养普及教育的角度,探讨了高校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必要性。对目前高校广泛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现状做了一个疏理。

关键词:播音;主持艺术; 专业;现状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3-128-001

1 前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占有能力、制造能力和传播能力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突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谁把握住了信息,谁就把握住了先机,在竞争中占有更大的胜算。因此,人们对信息的需求程度、关注程度、介入程度也与日俱增。在这个信息浪潮中,中国的广播电视媒体作为信息的集散前沿,以迅猛的速度发展着,在新的广播电视节目中诞生出一批新的明星。他们就是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同时,在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内,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当然,新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这样的媒介背景下,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 专业开办现状和不足

从1965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北京广播学院诞生起,长期开设这个专业的本科院校只有北京广播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后来又出现了四川师范大学和四川音乐学院,当然这也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专科院校就只有浙江广播学院一家。2000年前后,随着广播电视节目改革初见成效,主持人很快成为一群异军突起的新星,他们的名字、声音、图片在街头巷尾千家万户漫天飞舞。电视台需要更多更好的主持人,无数的青年学生怀抱着主持人的明星梦,在这样的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大江南北的众多高校内一夜之间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波及的高校有百所之多,并且每年都有新的学校加入这一教育领域。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高校,从类别上看,有综合类大学、广电专业院校、艺术类院校、体育类院校、财经类院校、师范类院校、以及工科院校。

2.1师资设备问题

开设这个专业必然需要有相应的师资力量。诸如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多年开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龙头院校,师资大多是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的。南方的一些高校经济实力雄厚,能够为教员提供优厚的待遇,也能够吸纳一批优秀的师资,这些学校即使暂时师资还略显不足,但是有能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吸纳人才,满足教学需求。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一些规模和层次略差一些的高校,本身就没有相关专业的办学历史,也无从谈起师资的积淀,又没有吸引优秀人才的条件,自然就面对着师资严重匮乏的问题。

2.2毕业生就业现状

保守估计,按每个学校每年有60个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毕业生计算,100个学校就要毕业6000个学生,而真正的毕业人数还远不止这些,这么多的毕业生如何就业?是不是他们都能达到广播电视媒体的需要?答案堪忧。更有甚者,有的高校居然一年招收了四五百名播音专业的新生,其数目都远远超过了重点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招生量,这个供需比例实在叫人啼笑皆非。

2.3专业开设现状

每个高校的教育状况也值得考量。开设这个专业的很多院校都往往还处于无目的或者半无目的教学,教学模式和内容也是盲目师法照搬北广套路。招生过程中也存在严重的弊端,导致部分根本不具备学习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基本素质的考生也籍此进入了大学。这严重影响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社会声望,对高校和学生都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3 改进措施

首先,对于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院校应该进行更严格的资格审核。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起码应该满足以下条件。1)具有相应的办学资质,比如要有相关的院系设置,有相关专业的硕士点等。2)有针对于本校播音专业培养方向的背景。比如上海戏剧学院多年来就一直坚持依托其表演学专业的悠久办学历史和丰富学科积淀,以培养娱乐节目主持人为培养方向。3)学校要能够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所需要的基本设施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撑。

其次,采取在学校的培养方向下,给学生提供一个尽可能广阔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自主地选择学习的重点和倾向。大学本来就应该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地方,而不是一个批量复制的场所,学校应该在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基本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后,让每个学生选择自己的兴趣点和长项着力发展,做到术业有专攻,在完整的专业知识技能体系中,学有所长,学以致用。

再次,在招生人数上应该有所限制,以控制考生大批跟风,对考生的考核过程也应该更加严格,标准也应该更明确更科学。学校在招生宣传方面也应该更明晰地向考生介绍学校的培养方向,使考生能在诸多院校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院校进行报考,以避免考生在报考择校时盲目、扎堆,造成有的考生入学后才发现学校的培养方向与自己的个人情况不合适,人才资源和教学资源都未能达到最合理的配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