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实施合作学习
作者: 李 颖摘 要:新课程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接收式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那么,我们如何认识合作学习、如何更好地实施合作学习呢?文中笔者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合作学习; 必要性; 组织实施;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4-027-001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内容,提倡任务型教学。所谓任务型教学,就是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将课堂教学的目标具体化、任务化,从而培养其运用英语的能力。
一、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合作学习是一种基于群体动力学的现代教学策略体系。它以异质小组为其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单位,以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系统调控教学过程中各个动态因素之间的积极互动关系,由此促使学生尽其可能努力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对于这个内涵的理解,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要素:1)互动观。合作学习的诸多理念中,最令人注目的当属互动观。它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将教学互动推延至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2)目标观。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这种教学理论较之传统的教学理论更具情感色彩,在突出达成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其他各类教学目标的达成。3)师生观。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二、实施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环顾我国目前的教学环境,尽管改革的风声吹了又吹,但在大部分的学校,尤其在农村地区,由于教学设备的落后、软件的缺乏、学生和教师的能力等诸方面因素的限制,合作学习的现象还不为多见,或者还仅仅局限于公开课上的表演而已。现行的班级制课堂教学模式虽说在知识的传授上有一定的优越性,但这种授课制下,师生互动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生生互动则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学生的课堂交往对象主要是教师,课堂主要是由教师主宰的世界。学生在课堂中或者只是“个人”,或者只是并无实质性功能联系的所谓班级之一员。换言之,学生在课堂中只是“孤独的个体”,于是独学无友,孤陋寡闻便成为普遍现象。而教师又往往把全体学生当作“一个”来教,很难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差异和需求,也限制了学生在不同领域的才能表现。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节奏无法照顾到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学生成绩容易形成两极分化,久而久之,很多学生便会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在教学方法上,老师的讲解分析充斥着整个课堂。即使有的老师开始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诱导,也只不过打着启发式、讨论式招牌的“问答法”在课堂中无限制的膨胀。课堂上,一问一答,热热闹闹,一连串毫无启发性的提问,把学生往老师事先设计好的结论上赶,也不进行研讨,教师便匆匆总结。试想,这样的一节课下来,究竟学生在琐碎的问答中收获了什么知识和能力,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什么培养?
再者,从学习特点上来讲,合作学习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学习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种:个体学习、竞争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个体学习的特点是:个体与他人之间互不相干,各学各的,学习的时候需要注意方法,成绩的好坏取决于自身是否努力,参考对象为过去的自己。
三、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组织实施合作学习
1.小组学习任务的分配。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从一个信息的呈现者、知识的裁判者转向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创设学习情境,以及设计学习活动,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决策者的角色。
2.小组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此过程中,教师以参与者、支持者、沟通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出现,不仅是学生学习“向导”,更是他们学习的“伙伴”。教学中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家校合作、学校和社区合作,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全班交流。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
4、正确评价。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正确评价,可以从分工的合理性、任务完成过程、互动表现以及作品或表演质量等方面对每个学生进行细评,必要时可以和班主任协商好,把每次的完成情况与学期素质报告联系起来,给他们一定压力的同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当然,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总之,合作学习决不是对学生合作分组后让他们围坐在一起就能产生所谓的“合作效应”,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笔者相信,合作学习方式将在新课程实施中发挥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报》2002年9月20日
[2]《共同学习与独立学习——合作、竞争与个体学习的整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