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课堂提问中的问题及矫治
作者: 陈临秋摘 要:在小学思品教学中,教师提问设计与运用恰到好处,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的提问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是目前小学品德课堂提问却存在着因教师的认识误区而导致在课堂提问中问题过多、提问时机把握不到位、提问方式不当、提问对象或过程定势等诸多问题。笔者认为,为了提高品德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围绕目标,循序渐进。(二)开展辩论,深化明理。(三)辅助引导,深度推进。(四)对照比较,激活思维。
关键词:课堂提问; 有效; 价值; 目标; 思辨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4-035-002
课堂提问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教学技能。西方学者德加默指出: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提问设计与运用恰到好处,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的提问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目前小学品德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认识误区
小学品德课教师时常低估学生的能力,认为他们不能或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总想让学生吃“现成饭”,不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先解决问题;总想让学生少走弯路,不出问题,而急于给出条件,点明思路,唠叨引导;总想把问题当场解决,不想留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给学生到实践中去探索。在品德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基本停留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对课本表面知识的“破读”、“解剖”,学生获得的仅仅是表层的基本知识和训练的基本技能。至于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学生的创新意识等诸多方面,教师基本是“不在意”或视而不见。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指出:“教学方法上的基本错误,在于假定学生的经验是可以想当然的。”如果对于儿童的生活经验、精神世界、知识状况缺乏持久而深入的观察和体验,教师的课堂提问将会变成偶然的、盲目的甚至独断的。
(二)教师实践问题
课改以来,课程观念得到了加强。但在小学,与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比较起来,品德学科还是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缺失现象。
1.课堂问题过多。“满堂问”代替了传统“满堂灌”,教师提问过于频繁,满堂皆问,结果是教师教得疲惫,学生学得无味。
2.课堂提问时机把握不到位。品德课大多是兼职教师,一般教师课前很少充分预设,教师课堂随意提问严重,有时虽提出了一些问题,但不能揭示出知识的本质内涵,或脱离学生的实际。
3.课堂提问方式不当。小学品德课堂,教师在课堂中几乎采用单句、直问式,即教师用自己的嘴平铺直叙地陈述教材内容,或教学水准仅仅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一般理解上。提问方式单调,问题简单。提出的问题缺乏思维的价值和教学价值,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4.课堂提问定势现象。(1)对象定势。在品德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能够使教学任务尽快完成,省事省力,总请一些成绩好的学生来回答问题,长此以往,品德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缺乏了兴趣,处于懈怠状态;(2)过程定势。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停留在“是”与“不是”或“对”与“不对”的选择上,对学生缺乏思维价值,问题解决方式往往是“即问即答”,缺乏或忽视过程价值。
二、有效提问的实施策略
(一)围绕目标,循序渐进
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可以要求学生集体回答,个别回答或集体与个别相结合回答。集体回答时,能激发学生激情,烘托气氛。但答案唯一,方式简单,缺乏效果,因此课堂实施时尽可能少用集体回答。教师应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强化合作能力,注意设计问题的层次性,由易到难。具体说来有两个方面:其一,要从教材实际出发,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学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好的问题应是紧扣教材重点难点提出来的,它并不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提问,而是要求以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为前提,具有一定难度,当然这个难度必须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跨越,经过思考能够得到答案的。另一方面,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问题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既不能高于学生现有水平,也不能太低于学生现有水平。要掌握好这个度,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设计多种问题,然后通过分别比较找到最适合学生的表达方式。
(二)开展辩论,深化明理
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悬念,或者一些问题的冲突,通过思辩来发展学生的扩散性思维。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五课《男生女生不一样》,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感知男生、女生的差别时,设计这样一个矛盾:有人说:男生比女生聪明;有人说:女生比男生聪明,你们怎么看?全班学生根据这个问题迅速坐成了两组,开始了“唇枪舌战”。学生在探究思辨的过程中,不但思维得到了激活,而且逐渐加深了男、女生差别的认识。
再如同样是本册教材第九课《班级中的“岗位”》,教师根据教材提供的问题:当干部就是当官吗?你是怎么看的呢?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了一场辩论,学生通过辩论最终明白了当干部也有辛酸苦辣,当干部更多是奉献,付出……学生的思想认识在辩论中得到净化、提高。
(三)辅助引导,深度推进
教育学者张文质先生指出:教育是慢的艺术。教师的提问即使具有合理的思维空间,但如果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急于推进教学过程,缺少合理的等待时间,则会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吃“压缩饼干”,造成学生“消化不良”、“营养缺失”。
小学品德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根据学生认识特点,小学生对形象语言,直观画面的动作等更能注意。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手、眼等态势语言及活动画面等开展辅助提问,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学生更能沿着教学预设的方向,向纵深推进。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十二、十三课《我们为祖先而骄傲》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编排,对古代的四大发明做专题教学。在专题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历史的丰富的图片,考古的文史音像资料,(下转第21页)
(上接第35页)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模拟实践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自读自悟,深切感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课堂中,教师的贴切的形象的语言描绘,以及丰富的态势语言将使学生如醉如痴,获得丰富的探索体验和思维愉悦,亲身感受到做一位中国人的骄傲!
(四)对照比较,激活思维
“反”即唱反调,对教材的内容或形式作否定,或对教材内容作反问引申。于“反”设问,将给学生造成强烈的刺激。
如在五年级上册《班级中的“岗位”》教学中,一位教师现场进行问卷调查,然后统计得出结论:班级中选择垃圾管理员岗位的学生很少。于是这样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提问:
“你能说说,班上为什么选择垃圾管理员岗位的人这么少?”
“做垃圾管理员得到的仅仅是这些吗?”
“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吗?为什么?”
学生通过对垃圾管理员的得、失比较中最终明白:承担垃圾管理员虽然艰辛、劳累,但这是一份责任,同时也是对自己毅力的培养,人格的塑造。以上这种方法,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让学生通过对照比较,自己得出结论,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重视课堂提问,精心设计提问,讲究提问艺术,在品德课中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品德课堂效益。
参考文献:
[1]小学《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品德与社会》教师用书,江苏教育出版社
[3]《教学改革手册》中央编译出版社
[4]《课堂教学过程操作策略》、《课堂教学组织调控技巧》国际文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