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最优化教学初探
作者: 田 芬摘 要:如何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笔者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安排等方面结合教学实践初步讨论了这一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 最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4-039-001
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理论,是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巴班斯基创立的。他指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通过选择一种适合教育过程具体情况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在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达到“最优化”,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确定最优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把握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导向,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最优的教学目标应考虑全面、适度和关联性。(1)所谓全面是指教学要完成教养、教育和发展三大任务。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深挖教材中的潜在因素,结合学校的具体教学条件和学生现状,定出具体教学目标,确定认识、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四级要求,区分出知识和方法、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思想教育和非智力因素。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能力、建立初步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抽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良好习惯的培养等多种要求要有计划地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中,使每节数学课尽可能地完成多项任务。(2)所谓适度是指确定教学目标时不能片面追求全面性而牵强附会,不能因面面俱到而不分主次,不要认为目标定得越高、越全面越好。应该使教学目标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以及年龄特点相适应。如: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在不同年段有不同的目标,同一年段在不同阶段所培养的目标也不同。(3)所谓关联性是指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其教材内容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存在着层次性。在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前后课时之间相互依存、发展、铺垫、延伸的关系,要体现出每个课时教学目标的层次和侧重点。
二、安排最优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根本
如果将教学目标比做“骨骼”的话,那么教学内容就是“肌肉”,教学目标要依靠教学内容来实现。合理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实现“省时”、“高效”。教师手中的教科书只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教材,合理安排课时教学内容,克服随意性。教师要吃透教材,领会教材编排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考虑学生实际,做到密度恰当、坡度适当、深度得当。对于学生刚接触到的新知识,或抽象的不易理解而需要分散难点的,内容应适当少安排。有些知识虽然是学生刚接触到,但难度不大的,可以利用旧知识迁移的方法,另外可适当多安排些内容。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先将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观察:长宽不变而面积变小了,说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等于长宽之积,并且由变化过程知道,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以其高为宽的另一个长方形的变形,进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有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就从教学内容上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施最优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确定了教学目的,并有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就必须有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否则,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就要落空。由此可见,优化教学方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关系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依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学生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利用。
经验告诉我们,在一定场合下,包括“满堂灌”在内的各种教学方法都是有效的。过去,由于人为地割裂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整体联系,曾有过一些极端的做法。老师为主的“填鸭式”到丢掉课本盲目“发现”、追求外国“时髦”的教学方式,对传统一概否定等等,严重地妨碍了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对此,有学者深刻指出:“其实‘传统’并不一定是贬义,只是相对于‘现代’而言。接受学习不一定是机械的,‘发现’学习不一定是有意义的。”这是颇具启示的。
四、选择最优的教学手段的优化是最优化教学的保障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世纪,面临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大飞跃——由工业化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会。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它呼唤课堂教学要走向现代化,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而最优的教学手段离不开电化教学,幻灯、投影、电视、录像、计算机等在数学教学中已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实践证明,多媒体手段的科学运用,可以降低教学难度,加强直观性,增强知识的可接受性。电教手段的应用不仅有利于体现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动态地显示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安排课堂教学结构,还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可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数学,爱学数学。
例如:几何画板作为当前一款热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得到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的青睐。笔者在“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中用几何画板先画出任意∠ABC,再度量每一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它们的和,学生发现它们的和为180°。然后让学生任意拖动其中的一个顶点,使△ABC的形状或位置发生改变,学生发现每一个内角的大小虽然发生了改变,但是它们的和还是180°,并且将刚才的数据列成表格,便于进一步比较与发现规律,于是学生可以猜想: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最后再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教学实践证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数学教学效率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苏]巴班斯基著.吴文侃译.论教学过程最优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