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学新课程标准看数学课堂教学

作者: 孙桂清

摘 要:本文从数学新课程标准出发,结合数学课堂教学,谈了几点课堂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课程标准; 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表示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4-055-00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被细化成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是《纲要》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针对上述的新课程标准以及《标准》所具有的新的数学课程理念,结合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谈谈本人的一点感受和想法。

一、数学课堂教学应重视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标准》仍然认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但需要思考的是:什么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笔者认为数学知识总体上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称为表层知识,另一个称为深层知识。表层知识包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层知识主要是指数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深层知识蕴含于表层知识之中,是数学的精髓,教师必须在讲授表层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渗透相关的深层知识,让学生在掌握表层知识的同时,领悟到深层知识,才能使学生的表层知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从而使数学教学超脱“题海”之苦。

二、数学课程教学应重视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那么,在日常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和意识呢?

1.重视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做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2.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与生产中去,运用课堂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促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熟练、更透彻,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让学生在感受成功的同时,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掌握知识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在教学中巧妙地联系生活案例来设计问题,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增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会有好的效果。

3.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建立适应的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应用题对学生进行模型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练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建模能力,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数学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数学新课标把“情感与态度”纳入数学课程体系结构中之中,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一个亮点。《标准》认为,数学课堂是素质教育的课堂。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

1.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创设一个既有利于知识学习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能自然放松地真实流畅地表达情感,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良好的个性无疑对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很有帮助。课堂教学气势要活跃有序,切忌死水一潭。

2.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数学学习中很重要的情绪感受。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老师首先必须对自己的学生抱有信心,要相信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要给与他们较多的自主权,放手让他们亲自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有的老师在给出问题之后,怕学生解不出来,于是迫不及待地讲解自己的思路或答案,这样容易使学生依赖心理,久而久之便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最终导致自信心的丧失。如果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经常考试不及格,或回答不正确,解题错误等失败体验,不仅会丧失信心,还会产生厌学,逃避数学学习的现象等阴暗心理。因此不断地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体验成功,是提高自信心的有效方法,所以我们在解题教学中,可以配置一些符合大多数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尽可能地给不同水平的学生创造一些成功的体会和条件。

3.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是指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理解、信赖的关系,以情感沟通的情感鼓励为手段,达到以爱动其心,以理晓其弊,以严导其行的目的。

首先,教师要以平等、尊重、友爱的态度对待学生,对他们多一些温暖,多一点热爱,多一点鼓励,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所取得的点滴给予嘉奖,对学生的批评要力求准确,实事求是,不能掺杂任何成见,要真诚坦率,以心换心,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实际困难,这样,心与心相契,情于感交融,师生相互信任的关系才能建立。

其次,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学生的真诚热爱和合理期望用各种方式表达出来。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表示出亲近学生的积极态度,要给予每一个学生以同等的解题机会,尽量避免学生产生被歧视的感觉;对学生的学习反应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作出恰当的评价,学生即使回答错了,也要耐心听取,耐心诱导,切忌不理不采或训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