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灵魂在于教人求真
作者: 胡 静摘 要:真实,是一切教育的灵魂,对于《品德与生活(社会)》这门课程来说更是如此。只有真实的才是可信的,才是有教育意义的,才会是被儿童所认同的。”
关键词:德育; 教人求真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4-073-001
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我们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的主题活动、游戏或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面向生活,展现真实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既然以生活为出发点,追求一种真实的教育,就是拒绝以某种教条的、空洞的理论,个别人的指示为出发点,拒绝以不符合实际的人和事为出发点。”在我们的课程中,生活不只是欢声笑语,有快乐也有烦恼,有美好也有丑恶,有成功也有挫折。儿童在课程中遭遇到的是他自己、他的伙伴、以及和他有关联的人;说的是他自己的事、他的经历、以及他所关心和感兴趣、想了解的事和物。这些真实的人和事让儿童感觉不到心理距离,因为它只是将儿童的真实生活内容展现在他们面前。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教材中的《我掉了一颗牙》一课时,老师通过请小朋友为牙模型刷刷牙,辨析刷上牙、下牙、咬合面的正确方法,然后编出一首通俗易懂的刷牙童谣。接着,老师安排小朋友相对而坐,一个拿小牙刷认真刷刷牙,一生当小医生响亮说童谣。在这一教学片断中,老师由小朋友日常生活中熟知的刷牙一事切入,通过再现生活场景,灵活点拨指导,师生共创童谣“上牙从上往下刷,下牙从下往上刷;咬合面,来回刷”让小朋友明白正确的刷牙方法。在这里,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贴近儿童的生活,老师引领孩子们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尝试,在潜移默化中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培养,习惯得到养成。
——关注生活,释放真情
“生活是感性的生命活动。课程面向儿童展现他们的生活,而不是灌输那些抽象空洞的说教和道理。为此,品德教育要触及人的心灵,使人在心灵层面发生变化,要创设心灵沟通和碰撞的平台,使心与心在这里相遇、沟通、共鸣,从而产生理解与体验。”新课程由于重视学生在情意层面的发展,所以在课堂生活中经常会出现情意交融感人肺腑的场面,儿童之间和师生之间真心相交,倾情相诉。这些真实的情感体验会在儿童的心灵深处留下难忘的印象,让他们感觉到人的心灵是如此的可爱!课堂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教材中的《父母的疼爱》一课时,老师先通过播放亲情短片,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回味父母对他们的疼爱。然后,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举办“亲情故事会”,让学生介绍父母平时是如何疼爱自己的。生动感人的个人经验交流活动,扩展了全班学生的认识视野。故事会中,来自家长的一封信更是把学习活动推向了高潮,当老师声情并茂地读出父母的心声时,不少孩子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故事会后,老师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开展“争做孝心好儿童”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感受到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到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而且使他们的情感在活动中得到释放、交融。活动后学生从知识、情感、态度、能力、价值观等方面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收获,更因为教师注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活动,特别关注性格内向的学生并注意给予他们鼓励,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信心。
——回归生活,学做真人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是品德课程的总目标。品德教育面对着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彰显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因此,回归生活就是回归到人自身,回到儿童的生活。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我们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恰当、有效的方法引导儿童在与社会生活各要素的交互作用中成为“真人”。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教材中的《逛商场》一课时,老师模拟生活情境,开设了一个“超市”,然后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他们有的当售货员,有的当收银员,有的当顾客……一切准备就绪后,学生进行了模拟购物,只见“服务员”接待热情,“收银员”工作仔细,“顾客”文明礼貌,整个活动进行得井然有序。活动过后,老师相机进行访问,重点抓住“购物时要注意什么?”“如何挑选到称心如意的物品?”等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体验、辨析,了解如何当一个文明、智慧的顾客。在这一教学片段中,老师引领学生由实践体会到分享经验,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学会了如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锻炼了独立购买简单生活、学习用品的能力,还初步树立了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这对增进学生的生活认识、发展学生的生活观念、进而帮助他们领悟“做人”之道有重要意义
课程标准指出:“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品德课程教学的核心就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为此,我们要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条件和环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让学生在生活事件中领悟自己的本性,不一味倚重外来价值观念,而是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种发自内心、自内向外、积极主动的领悟,本质上就是一种自我塑造生活价值理念的活动。在这种多样化的认识、体验、感悟、内化过程中,学生就会逐步健康成长,成为“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