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平等参与发展“正相互作用”
作者: 李正军摘 要:合作学习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所有学生的平等参与。那么,如何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发展“正相互作用”呢?回首多年教育印痕,可以通过建立共同的目标或价值、建构共同理解、合理分工和分派角色来实现学生平等参与。
关键词:合作学习; “正相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4-079-001
因为种种原因,如缺乏自信、不熟悉合作对象和不了解他人,学生常常觉得合作得很勉强。好的合作学习的环境可以使所有学生平等参与并对小组内其他人有所帮助。一些教育家称这种情况为“正相互作用”——所有成员紧密联系,如果别人不能成功,个人也不能成功。在平时的科学教学中,当一些学生的任务对全组的成功没有真正起到重要作用时,那些学生会很快丧失兴趣,厌烦或者不再与小组内他人一起亲密无间地合作。
一、建立共同的目标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个人思想到小组思想的转变,可以建立共同的目标。在合作学习的所有阶段中(设计探究性问题,开展探究,形成成果和汇报分享成果),学生首先能写下自己的想法,对于建立共同目标是很有帮助的。如“我的想法是……”、“我的安排是……”、“我的目标是……”。学生记下自己的意见后,他们分小组共享思想,记录其他组员的想法和目标。最后,通过对比和比较目标,他们即可制定一个共同的目标,如下表。
二、建构共同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各自的想法。第一步是互相认真倾听。一个学生给出她的想法,另一个学生复述,其他组内学生提出修改。所有的想法都提出后,学生讨论这些想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理解这些想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帮助组内学生互相听取意见,并阐明想法和建构理解。讨论想法的另一个方法是要求学生考虑他们组内成员反应的有效性。因为,组内成员需要阐述自己所持观点的合理性,任何人的观点都不能毫无理由地被他人采纳或否定。例如,学生可用“我想A比B合理,因为……”、“我认为是……因为……”“我认为这不是……因为……”“我认为我们应该……因为……”等方式开始。同时,小组也可以讨论他们的想法与其他小组有什么不同。例如,教师问:“哪一个小组的预见与你们组的相似?”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基本能掌握讨论的技能。下面通过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研究电路》一课来说明一组学生如何建构共同的理解。
第一步,选择内容,准备材料。引导学生选择简单电路一课,准备实验所用的材料:一根电线、一个手电筒灯泡和一节能使灯泡亮起来的干电池。
第二步,预测探究结果。小组的每个成员应该提出一个他自己的预测并复述前一个人的预测,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如,“我预测灯泡会……”。一旦所有的想法都提出来后,学生们就可以讨论他们的预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三步,开展探究。小组成员依据自己分工和所分配到的角色进行探究。
第四步,共享成果。小组成员讨论探究结果和探寻证实他们想法的原因。
三、建立合理分工
为了更好地探究问题,学生与他人合作、协商、让步和联系的同时,就发生了工作分工。在合作的环境中,只有当组员平等地参与工作,充分展示各自的长处,真正的分工才能发挥其作用。
四、分配角色
如果学生在合作工作时有困难,教师可以采用分配角色来缓解这个问题。角色分配不仅可以保证所有学生平等参与,还可以要求每一个学生负责一项任务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为了保证小组成员顺利地工作,小组内可以分配如下角色。见下表。
酸雨对于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采用以上角色分配可以促进学生平等参与,合作学习。而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或有熟练合作技能的学生来说,采用认知角色更有效。例如,如果学生研究酸雨,他们可以担当化学家、植物学家、地质学家和经济学家的角色。化学家研究酸雨的形成原因,植物学家研究植物如何受到酸雨的影响,地质学家研究酸雨对岩石、矿物和土壤的影响,经济学家关注整体,研究酸雨与环境如何相互影响。经过这些认知角色,每个学生能够贯穿于整个研究项目中并平等地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磊等译.Josep S.Krajcik·Charlene M.Czerniak·Carl F.Berger.中小学科学教学——基于项目的方法与策略[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12-230.
[2]谢直树.在科学课中体会做的乐趣[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5-91.
[3]郝京华,路培琦.科学(五年级上册).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30-4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3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