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教师作用的缺失

作者: 王 静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角色作用缺失,课堂教学将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关键词:阅读教学; 教师角色作用缺失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0)4-109-001

在阅读理解中,学生由于自身经验不足,认知水平的局限以及对社会、对生命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文本的解读是有局限的,对文本的体验也需要教师适时引导与点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性导致的主观性偏差,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聚合到主题含义上来,这正是教师的作用所在。但如今的许多课堂出现这样的情形:“问题提出让学生去说,说得不对的学生集体讨论”、“一篇文章摆在这儿,最后问你受到什么启示”、“这类题都不扣分”……教师不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教师角色作用的缺失,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会走向另一个极端。目前,课堂教学中集中表现出来的教师角色作用缺失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组织讨论时教师角色的缺失

小组讨论是目前语文阅读课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形式。小组讨论似乎已经成了新课改的标志性环节。感知课文、提出问题要小组讨论,精读课文、深入文本要小组讨论,乃至总结课文、课外拓展也要小组讨论。似乎只要小组讨论就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殊不知,“他们讨论来讨论去,都是同层次的讨论而没有深入,学生之间的碰撞有他们的特点,就是各说各的,我说我的,你说你的”。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吸收别人正确的观点,也不会评价。这种情况下,课堂热闹了,但实效性却打折扣了。语文课,只让学生诵读感悟、各抒己见,而没有教师精要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学生的思维很难深入,学习势必缺乏深度和广度;只让学生探究体验,而没有教师开启智慧的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得到培养。

二、评价判断中教师作用的缺失

表扬鼓励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已引起教师的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信心都由于教师的表扬得到了一定的调动、激发和培养。但是,“表扬满天飞”这种做法又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教师在课堂上,无论学生回答得正确与否,都一律无原则地说“回答得真好”,无论是否真棒,都一律夸奖“你真棒”。有的对学生的错误答案或者置之不顾,再找别的学生继续回答;或者简单否定其回答;或者就事论事地引申一番,不得要领;或者直接出示正确答案。这种廉价的表扬或者盲目的拒绝、否定性评价,无疑会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造成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及理解能力的发展。

三、解读文本时教师作用的缺失

解读文本时,教师导引作用的缺失,导致文本的游离与低效。

新课程要求激发学生创造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但绝不是可以标新立异,凌空创新。语文教学不能拘泥于文本,但是脱离文本,语文教学又从何谈起?学生对文本无论怎么解读都对的现象,并不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反而会影响阻碍学生的发展。

有位教师在讲《大禹治水》时提问,“三过家门而不入”表达了什么情感。学生什么答案都有,有的都可以成为胡说了,如有的孩子说,可能啊,他的爱人不漂亮,他可能在外面都有家了……但老师都不加否定,都算对。

“多元解读”是有界的,作者独特的情感和思想,赋予了文本独特背景下特定的价值。解读文本首先应该以尊重作者、尊重文本本身为前提。解读的多元,就是依循文本特定的价值指向的多元,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地剖析和理解才合乎文本的解读之理。它运用于特定文本的解读,应依从文本特定的价值指向,并应遵循文本解读的原则。解读文本决不能偏离文本的叙述语境。语句意义的理解必须结合文本的整体语境进行品味、比较、分析。多元解读必须从文本出发,阅读的多元必须以尊重作者、尊重文本为前提,扭曲文本、背离文本,必然违背语文教育之本或偏离课改的初衷。对文本的解读也只有在尊重作者,尊重文本的前提下,结合学生自身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对文本延伸、拓展、深化甚至于批判、否定,才具有意义和价值。

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掌握评判的标准与尺度,充当好发现者,细致入微地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确定其强项和弱项,开发他们的潜能。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既要尊重学生主体,又不能放任自流。

引导的前提是自己对文本深入钻研与把握。教材文本选文较为典范,文质兼美,语文课上教师和学生凭借它进入作品描绘的纷繁世界,进入作者丰富的感情世界和思维世界,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获得多方面的启发与熏陶。如果我们对文本不做深入探究,学生就无法领略到作者笔下那丰富多彩的世界,无法领略到语文的无穷魅力。在实施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正确、熟练地掌握《课标》的内容,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