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幼儿任性行为的策略初探

作者: 沈以信

摘 要:独生子女的任性行为在生活中学习中随处可见,令家长和老师感到大伤脑筋。怎么来认识幼儿任性行为的形成,以及针对这种现象因材施教地帮助孩子纠正呢?本文用晓知以理,动之以情的感染,借助榜样的力量为实例,了解幼儿,因人而异的措施,家园合作的方法,对纠正幼儿任性行为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任性; 幼儿;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4-115-002

任性,是独生子女幼儿中较普遍存在的突出缺点,主要表现为固执、抗拒、霸道、乱发脾气、不听别人劝说等。面对幼儿的任性,许多家长往往不知所措,有的一味地迁就孩子求太平,有的则大发雷霆痛打一顿孩子,还有的却束手无策,只能袖手旁观,任其发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如果任性行为不加引导和矫治,孩子往往会在交往中处于独断专行又缺少伙伴的境地,甚至变得孤独偏执,导致严重影响其身心和谐发展的后果。要让孩子从任性的怪圈中摆脱出来,就必须认识孩子产生任性行为的原因,并加以有效地防止和纠正。

一、幼儿任性行为产生原因的分析

幼儿的任性行为是在一定的外因作用下才会发生和逐步形成的,这些外因绝大部分来自成人不当的教养方式。我们常见的幼儿任性行为中主要有这样两类:一类是孩子以自我中心性的任性行为,主要是成人对孩子过分溺爱、过分娇纵造成的结果,使孩子养成了“我想要什么、做什么,你们就要答应我什么”的意识定势与不良的行为习惯,一旦稍有不符合某种心理愿望、行动达不到目的时,就会发脾气、哭闹,父母心一软就去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样一而再再而三、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吃、穿、玩的要求,就造成了孩子无一定的生活常规和行为准则,这就成了产生孩子任性行为的温床。另一类任性行为是由于成人不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正当需要,任何事情都只能成人说了算,一次次引起了孩子对立情绪的爆发。其实,自控能力差,遇到事情容易情绪化,经常会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是幼儿期孩子的共同特点,有的父母自己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却以粗暴的手段来对待孩子的合理需要,甚至用高压的态势去剥夺孩子解释的机会,往往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并以强拗相抗争;还有些家长喜欢先向孩子许下诺言,如答应带他到某地方玩,买某某东西等等。但是,有时候由于种种意想不到的原因而失言,孩子闹起了情绪,家长又不会应变或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反而一味责怪孩子不懂事,去激化长幼之间的情绪冲突,促使孩子产生各种不良的行为。

事实告诉我们,孩子的任性绝对不是天生的。教育家多萝茜·诺尔德曾经指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个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可见,环境能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家庭教育的环境直接影响着孩子情绪行为的发展。如果家长不能正确认识造成孩子任性行为的根源就在自己身上,那么要切实转变孩子任性就是一种奢望。常言道“只有不成功的教育,没有不好教的孩子”,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转变自己做起,才能有效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

二、纠正幼儿任性行为的策略

基于对幼儿任性行为产生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帮助家长认识问题产生根源所在的同时,家长、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幼儿思维发展尚不成熟,看待事物比较直观,个性差异明显等心理特征,针对性地寻求纠正幼儿任性行为的有效应策。

1.晓知以理,动之以情

幼儿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要特征,他们容易受感官刺激的影响。为了让幼儿懂得什么是任性行为,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形象的活动,引导幼儿去识别、理解和感受。根据幼儿的任性行为,我们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比较简单孩子容易听懂的故事讲给他们听,由于故事中的角色与现实中的幼儿比较接近,他们很容易在自己身上找到共同之处,透过故事他们就像看到了自己。比如故事《骄气的小狐狸》,将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吃饭挑食、不肯专注等任性行为如实地搬到了孩子们的面前,教师可以让他们来评一评,讲一讲小狐狸的样子好不好,找找什么样子不好,从而使他们知道这种不听话、不讲道理的行为就是任性行为,然后进行其他的情境活动“小狐狸变了”,使他们逐渐懂得不能随便发脾气,要讲道理。由于故事展现的情境比较直观、形象具体,所以幼儿容易理解和接受其中的道理。又如《地毯上的泥印》活动中,故事里优美的意境,动人的音乐,深深地感染了幼儿,通过讨论“地毯上的泥印”是怎么来的?小朋友深深地感受到要听从大人合理的意见,知道了不能自己想怎样就怎样。事实证明,用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例和情境诱导孩子认识、远离任性,不失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2.借助榜样的力量,以鼓励为主

教育寓于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于每一瞬间。由于孩子年龄小、好模仿,教师、家长毫无掩饰的言谈举止时时刻刻会被孩子模仿着。我们就应利用这一特点,为幼儿树立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榜样,帮助其确立正确的模仿对象,使他们在无意识的模仿中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的任性行为。

正如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儿童教儿童,要比成人教儿童效果更大,更能教学相长,为儿童获得发展才能的机会。”显然,最好的仿效对象就应该来自于幼儿自身的伙伴之中。如在“我是好宝宝”的主题活动中,师幼先共同评选出班级里的好宝宝,给他们额上贴上红五星以作鼓励。在此基础上,教师注意悉心观察他们的良好行为,并将他们的事例编成故事向幼儿宣传,同时还可将故事创编成现实场境,让孩子们也来学一学、做一做,使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模仿中逐步得到了固化,以后他们遇到类似情况时,就知道应该怎么去做了。

我们班有个小朋友,由于家长一向对她百依百顺,任性行为比较严重,在参加了班级的这一系列活动之后,她的任性行为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我就在班集体面前对她的进步进行了表扬,并把她的照片布置在专栏里,使她成为别的孩子模仿的对象。这样的鼓励不仅强化了她的认知,使她逐步改变了任性的习性,而且让其余孩子又有了一个好的学习榜样,产生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3.了解幼儿,因人而异

年龄、家庭环境的影响等诸多因素导致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因而任性的表现也是形态各异的。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地去观察这些孩子,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

有些孩子年龄小,对于故事中的情节还不能很好理解,教师一味采用正面的说理等方法显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对托班的孩子成人说这件事是对的,那件事是不对的,显然他们还搞不清原委,如果成人一味采用这样的方法只会让孩子十分茫然,还是用诱导的办法比较有效。例如,我园有个孩子每天上幼儿园总是和父母谈条件,路上一定要买什么东西才肯走,今天酸奶明天贴纸的,可谓不甚其烦,教师也做了很多的说服工作但收效甚微。在一次谈话活动中,教师当众郑重其事地表扬了当天没提出不合理要求的孩子后,情况大大地改变了。这次对其他孩子的表扬使他产生了表扬期待,开始懂得应辨别是非,教师就及时给予鼓励,他的任性行为得到了明显的转变。还有的孩子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脾气,甚至不听任何规劝、大叫大嚷耍无赖,非达到目的不可。由于当时的他满脑子都只有他想要的东西,对待这样的孩子,你无需去说理,也没必要去表扬。这时家长或教师可以适当地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或有意识地转移话题,让他转移注意力,到他心情得以平复下来后再和他说,也许他就会比较容易接受了。

4.家园合作,形成合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组织与实施”部分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者,家庭是孩子温暖的港湾;教师是孩子的引领者,幼儿园是孩子获取知识、享受欢乐的花园,家庭和幼儿园是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任性孩子的教育及纠正,不能仅停留在幼儿园的几个小时和教师的说教中,能形成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合力尤为重要。在幼儿园孩子由于受到种种原因的制约,往往把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而到了家里又往往会发脾气、耍小性子,相对于在幼儿园里任性行为会多得多。教师要充分认识幼儿可能存在的两面性,平时和家长多沟通交流,共同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协调一致找到适合不同孩子的教育手段,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孩子的任性行为问题,从而让孩子身心快乐、健康地成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