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土地信息测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作者: 王 娜 崔 磊摘 要:土地信息测量作为我国一项基础性工作,为促进新时期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加速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与地理位置相关的大量基础信息,对国家的长远规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对土地测量效率以及数据精度等方面要求的提高,测量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一些较成熟的技术手段已经应用到实际测量工作中。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中,现代测绘技术为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土地信息测量技术; 发展; 应用;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4-156-001
一、测量方法的发展
1.1 钢尺结合比例尺的测量法
最初某规划设计院于1985年进行了地形测绘,并得到测绘版1:1000地形图。在需要征地时,由土地管理人员用30m钢尺现场丈量土地,结合比例尺在测绘版1:1000地形图中标示测量的位置及尺寸,然后将不规则的一宗土地分割成若干宗规则地块计算并汇总土地面积。此种办法丈量误差大,人为因素干扰多,且碰到弧形、折线多的宗地较难处理,征地工作经常由此引发争议。
1.2 经纬仪结合钢尺的测量法
为解决不规则宗地所遇到的困难,采用了经纬仪帮助测量。在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将经纬仪固定架设在宗地上各个拐点处,进行角度的测量,结合钢尺丈量的长度再计算出宗地的面积。
1.3 全站仪测量法
随着生产建设的不断发展,地面建、构筑物日益增多,经纬仪固定架设在拐点上及通视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以上两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非常繁琐,工作效率非常低,而且只能测量土地的面积和标高,对于宗地拐点的坐标值是无能为力的。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引进了全站仪,该仪器提供了一种方便适用的面积测量功能,它和经纬仪相比最大的优越性就是不必再将仪器固定架设在宗地上各个拐点处。
二、现代土地信息测量技术
2.1 GPS测量系统的特点
与传统测量方法相比具有明显优势。能够克服地形、气候、季节、森林覆盖、能见度低、通视困难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定位精度较高,数据安全可靠,测站间无需通视。在没有现成控制点或控制点被破坏而造成的控制点不足的地区,能进行快速地高精度定位测量。操作方便,容易使用。对作业条件要求不高,数据输入、处理、存储能力强,与计算机、其它测量仪器通信方便。作业人员少,定位速度快,综合效益高。
2.2 GPS在土地测量中的应用
2.2.1GPS在地籍控制测量中的应用。应用GPS进行地籍控制测量,不要求通视,这样避免了常规地籍控制工作点位选取的局限条件,并且GPS网状结构对GPS网精度的影响也甚小。正由于GPS具有布点灵活、全天候、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才使GPS技术在国内各省市的城镇地籍控制测量中得以广泛应用。利用GPS技术进行地籍控制,没有常规三角网(锁)布设时要求近似等边及精度估算偏低时应加测对角线或增设起始边等繁琐要求,只要使用的GPS仪器精度与等级控制精度匹配,控制点位的选取符合GPS点位选取要求,那么所布设的GPS网精度就完全能够满足地籍规程要求。
2.2.2GPS技术引入地籍细部测量。地籍细部测量是地籍调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目的是测定每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线、位置、形状、数量等。对于城镇街坊外围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为10cm,城镇街坊内部隐蔽界址点及村庄内部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为15cm,利用GPS技术完全能满足上述精度要求。
2.2.3GPS测量的外业实施。GPS选点测量测站点之间不要求一定通视,图形结构GPS也比较灵活,因此,点位选择比较方便。但考虑测量的特殊性并顾及后续测量,选点时应着重考虑每点最好与某一点通视,以便后续测量工作的使用。点周围高度角15°以上不要有障碍物,以免信号被遮挡或吸收;点位要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高压电线等,以免电磁场对信号的干扰;点位应选在视野开阔、交通方便、有利扩展、易于保存的地方,以便观测和日后使用;选点结束后,按要求埋设标石并填写点之记。
2.2.4GPS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土地勘测定界是保证建设用地审批科学、合理、准确的手段。经审查合格的勘测定界成果可以作为地籍调查和土地登记发证的基础资料和重要依据。初期的土地勘测定界主要使用常规测量仪器,它们存在观测范围小、测量精度低、测程短、受外界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等缺陷,同时外业工作量大、劳动强度高。随着GPS技术的出现,GPS技术己成为现代测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在土地勘测定界工作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不仅能快速、高效地完成各项勘界工作,而且能够保证土地勘界成果的准确性和正确性。
三、现代土地信息测量技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中的应用
我国第一次土地调查12年,而我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由于充分利用了现代科学技术只用了2.5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仅缩短了调查时间,还改变了土地管理的方式。受技术条件限制,第一次调查只有很少地方建立了数据库。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第二次调查可以获取全国每一块土地的类型、面积、权属和分布信息。这个数据库不仅包括现状图,还包括影像数据库。影像图相当于每块土地都有一张照片,现状图相当于每块地都有一个属性。两套图互相套合,更便于及时发现土地利用变化的信息,从而变事后管理为事前管理和事中跟踪监测。可以看到,因为信息技术采用,土地调查的时间从12年缩短到2.5年,这不仅是量的改变,也是质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马克伟等.城镇地籍调查规程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2]李国伟.GPS技术与地籍控制测量J.中国土地科学,1994.
[3]何保喜.全站仪测量技术[M].济南:黄河出版社,2001.
[4]徐绍铨,张华海.GPS测量原理及应用[M ].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5]詹长根.地籍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6]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41-2001)[M].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