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文明礼仪新风 从“感恩教育”开始
作者: 李坤玉 陈 娟摘要:在青少年学生中,深入开展礼仪教育,重塑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是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礼仪教育;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011-002
在当今的青少年学生中,不少人对应有的礼仪不重视,礼仪观念淡薄。导致思想品德滑坡。一些人在学校里,不尊重他人,不会礼让,不讲礼貌;在社会上不懂怎样称呼他人,甚至随心所欲,满口粗言烂语;在家里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为所欲为等形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目前,很多学校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比如利用校园广播站、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现代公民教育内容;进行国旗下讲话;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教育,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等。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举措对学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但是很多教育者有着这样的同感,那就是通过这些教育形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且总会出现反复,经常出现教者苦口婆心,而听者却置若罔闻的局面。文明礼仪教育是让学生在认识和实践的循环往复中由被动变为主动,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养成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的好习惯。那么怎样能够达到这一预期教育效果呢?
一、感恩教育的魅力与必要
笔者认为,人只有唤起“内动力”,才能自觉地去行动,进而反思和成长。究其根本,现在的青少年缺乏感恩观念,只实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宏观教育收效甚微,礼仪本身就是尊重人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仪”从话里来,话从心中来,只有从内心知恩感恩,懂得尊重,才会有得体的言行。因此,我们现在倡导文明礼仪。光是在形式上讲究还不够,还应该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笔者认为当前的文明礼仪教育应从感恩教育入手。
文明礼仪的核心是对人的尊重,对人性的尊重。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是文明礼仪的内在含义。如果不能在心底里做到尊重,装出来的礼仪也会不自然、不和谐、不得体。只有对人的尊重,才会有对人的尊称、礼让;尊重他人的劳动,才会有礼貌、礼节、礼仪;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才会自发地生成自身的文明行为。而真正做到尊重,就应该时时刻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他人、社会和自然。
二、感恩教育的任务
在平时的感恩教育中,笔者比较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感恩启蒙,开启感恩之心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播种思想,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因此,笔者非常注重利用各种场合或时机在学生的心底播种善的种子,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世界需要和谐,生活需要温情。在施恩与受恩之间要形成一种平衡。要引导学生用感恩之心去感触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的时候,给他们以回报,比如报以微笑,道声谢谢,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算是“回礼”,使他们不要只是索取和享受。不讲奉献和创造。
感恩教育最重要的莫过于擦亮学生发现真善美的眼睛,提醒他们将他人的恩惠铭记在心,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想办法为父母、为他人、为社会,乃至为人类的生养之地——大自然奉献自己的才智。感恩启蒙,其意在于使学生认识到身边有许多人在帮助自己,意识到感恩的必要性以及要珍视享有的一切。这样,学生就会有一颗感恩之心,懂得怜悯,懂得尊重,懂得负责,进而与周围的人和事物积极互动,在跟他人交往时学会与人为善,步入大自然时能与自然为友,由此逐渐形成一种终身受益的高尚德行。
(二)及时点拨学生,促进感恩实践
具有感恩之心,只是感恩教育的第一步。因此,将感恩之心积极付诸行动,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是最重要的,也是验证感恩教育是否成功的主要依据。我非常重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来触动学生的心灵世界,使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升其道德认知水平。并在生活需要或者自我需要的驱动下,把正确的道德认知外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为他人服务,为社会奉献。这种持久的感恩行动。会不断地强化已经产生的感恩动机,使感恩行为不仅成为一种闪现人性光辉的美德,更成为推动人与人之间友好交往、人与环境之间和谐共处,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源动力。显而易见,这一切都来自大量的感恩实践活动。
(三)教师树立学习榜样
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也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当老师做错了,也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的小节,体现出尊重学生,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同时,教师还应努力培养自己豁达乐观、热情开朗、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健康心理。
三、感恩教育的思考
笔者的感恩教育探索刚刚起步,还有很多尚待充实和完善的地方。比如:
(一)如何构建感恩教育的教学序列问题
首先要明确感恩教育的起点在哪儿。笔者觉得可从感谢父母开始,扩展到对他人的关爱、社会的体恤、国家的培养、大自然的赏赐的感恩和回报。根据这个思路,可以按主题式分系列有阶段地筛选和展开教育内容。在目标设置上。先以启蒙为主,坚持言行一致,心口如一,再逐步加深和拓展。内容和目标两大序列都可以分散在日常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建立和完善起来。
(二)寻找感恩教育的合作者
与学科教育相比,感恩教育更需要一种浓厚的氛围和强大的舆论力量,它需要校内、校外、社区和家庭的协同参与。
在校内,需要班主任明确此项教育的意义,并带动和吸引任课老师共同参与,并能争取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班级考核,甚至学生个人品行考核中,都酌量列入有关“感恩教育”的评价指标,并融于学校各种教育活动。
在校外,需要学生家长、社区人员、政府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可以发动家长参与家校合作,可以聘请社会名人现身说法,还可以建议政府和社区配合学校开展诸如“孝敬父母”、“报效祖国”、“共享一个地球”等主题活动,共同为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出谋划策,形成一个感恩教育的浓郁氛围。
总之,感恩可以消解内心所有积怨,感恩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感恩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感恩让世界美丽多彩。因此,我们倡导文明礼仪,“感恩教育”是重中之重。加强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就从感恩教育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