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爱国词作思想和艺术特色初探
作者: 田锦萍摘要:纵观南宋爱国词作,其文人情感心态大致有两种类型。他们的词也呈现某些共同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苟安;黍离之悲;报国无门;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012-001
南宋时期,词在思想内容上产生了一个飞跃:撰写爱国情感形成词坛的主流。这跟当时的形势密不可分。金兵入侵造成“靖康之难”,汴京攻破,皇帝和宗室被虏,繁华凋零。南渡后,国破家亡,民族矛盾跃居首位,广大人民和进步人士纷纷要求抗金。而南宋统治阶级奉行苟安政策,爱国志士无路请缨,徒然扼腕,只能在词中表达他们一腔爱国热情,这些词人主要有李清照、张元干、张孝祥、辛弃疾等。
他们的词同为爱国词,但由于作者的社会地位及个人遭遇不同,其创作心态也各不相同。纵观南宋爱国词作,其文人情感心态大致有两种类型:
其一黍离麦秀型,这是吊古伤今题材之一种,这种题材始于《诗经·王风·黍离》。《诗序》中说:“《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宫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倾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这种宫室倾圮、繁华消歇的兴衰之感,而为后世历经沧桑巨变的诗人词客所共有的。如李清照,她是南北宋之交的一位词人。前期,由于深受父母宠爱,生活优越,无忧无虑,婚后与赵明诚情投意合,因此,这个阶段词多写少女的欢乐、婚后幸福生活以及大自然的美好景色。而避乱南渡后,词人从宁静的深闺步入动荡的人生社会,不幸接踵而至,丈夫谢世,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致使她的词作内容发生巨变:用一己的遭遇反映出时代的忧患乱离和南渡后人们的典型情绪。她的《永遇乐》就是表现这种心态。昔日,在元宵佳节可以尽兴游玩,而如今呢?尽管,天气融合,杨柳堆烟,春意盈盈,然而“人在何处”,国事的变迁,身世的坎坷,使她感到飘零无着。所以,在词中,她吐露对个人不幸的悲痛,对国家危难的忧虑。
其二报国无门型。“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南宋的残山剩水和统治阶级的苟安政策是这类作品产生的社会原因,而热爱祖国、决心以死报国是词人创作的主观原因。这类作家主要有张元干、张孝祥和辛弃疾等。他们直接参加抗金斗争,关心国家民族前途,一心想收复故土;而统治阶级偏安一隅,他们孤掌难鸣,于事无补。像张元干,曾作为主战派的一员,追随李纲,亲眼目睹了以宋高宗为首的投降派仓皇南逃、金兵沿东南沿海长驱直人的场景。他以词为武器,直接参加当时的抗金斗争。他有过“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的雄心壮志,然而,“塞垣只隔长江”。挡不住“逆胡猖獗”(《石州慢》),大势已去,他无力回天;而且眼睁睁地看着他的朋友——胡铨因为得罪投降派而再贬新州……再如辛弃疾,年轻时就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当金主完彦亮大规模南侵,他聚众两千举起义旗,参加耿京的部队;回程中闻叛徒张安国杀耿京降金,他赤手领五十骑,缚取张安国于五万军中,星夜率军渡淮南归。南渡后的他志在恢复,时刻不忘神州,上过《美芹十论》,献过《九议》。但结果呢?“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所以寄情旧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构成了辛词的主旋律。这些人在词中表现出来的心态,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理智与情感的冲突,词中躁动的爱国激情,令千载以后的读者也感愤不已。
南宋这些词人,由于同处动荡时代、表达同一主题一对国家的忧患和对人民命运的关注,他们往往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同一表达方法,这使他们的词呈现某些共同的艺术特色:
一、继承了前代诗词的现实主义传统,以时事入词
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尽管是一首送别诗,但从中不难看出融进的现实主义内容。词以国恨入笔,表达黍离之悲;并且所写的离愁别绪,是对以往送别诗词的超越。此番送别,非一己的私谊,而是因为“目尽青天怀今古”——共同关注国事、展望天下而已。在这里,张元干把国难、政治大事、个人遭遇公然写进送别词中,使他的送别词成为时代的风云记录。“共南北,正分裂”,在南宋中期风云飘摇、山河变色的年代里,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吹起了抗战救亡的悲壮号角,把广大人民反抗民族压迫的英勇斗争、把南宋内部主战派反对投降派的激烈抗争,深刻有力地谱入词章,《稼轩长短句》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深刻地反映出风云动荡的社会现实。
二、多用对比手法,既有纵向比较,又有横向比较
《永遇乐·落日熔金》、《扬州慢》等是这纵向比较。李清照在《永遇乐》中,一开始展现给读者的是元宵的人暮美景。然而,江山依旧,物是人非。她不由发问:“人在何处?”给节日的美妙画面涂上抑郁的阴云;下片的对比更为明显,在汴京盛时,自己是有身份的女子,“多暇”而喜应景,如今地位一落千丈,虽仍有富家内眷“香车宝马”的相召,有“酒朋诗侣”的相邀,但帘底听笑,自非昔日的贵邸深院,夫死多年,潦倒不堪,难免深感凄凉而无雅兴。再如《扬州慢》中,作者以想象中的春风十里的名城扬州与今日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进行对比,表现当时的游赏胜地,如今是何等的寂寞凄凉。从而抒发封建文人身遭离乱时的黍离之悲。而张孝祥的《六州歌头》则属于横向比较,把南宋边备松弛与金兵“区脱纵横”进行比较;把求和使者往来不绝和爱国志士刀剑尘封、空怀壮志、消磨一生的境况进行比较,深刻地揭露了朝廷的奴颜婢膝,批判了他们的不抵抗政策。
词是宋代的代表文体,其间名家辈出,艺术上异彩纷呈。非三言两语能道尽,这里仅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得到的一点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