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因果联想法
作者: 陈文海摘要:运用因果联想法进行历史教学,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他们知道,历史的发展之所以是这样,是由一定的规律所致,从而培养他们理性地认识和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他们科学的辩证的历史观。
关键词:历史教学;因果联想法
中图分类号:G68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12010)5-016-001
因果联想法是通过已知的某一历史事件(现象)联想到引起这一历史事件(现象)的过程而进行思考的方法。历史事件(现象)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复杂的统一体。一般情况下,一个历史事件(现象)的产生,会引起另一个历史事件(现象)的产生,前一个历史事件(现象)是后一个历史事件(现象)的原因,后一个历史事件(现象)是前一个历史事件(现象)的结果。因此,通常情况下,历史事件(现象)的因与果的联系是一种必然联系,当原因存在时,结果必然会产生。历史教学中的因果联系法就是利用历史事件(现象)因果联系的特点——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性去揭开各个历史事件(现象)的起源,展示它们的来龙去脉。
中国近代史中,“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或者说“为什么英国只出动一支拥有几十艘舰船、几百门大炮、一万多士兵的侵略军就能轻而易举地打败庞大的清王朝呢?”在分析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却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阻碍,一直处于萌芽状态。相反,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欧洲社会的一系列活动、运动都在促进它的成长发展。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功,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英国,成了号称“世界工厂”的资本主义第一强国。这样拥有先进生产力和近代战争武器的英国,在同清王朝的较量中明显处于优势,这也就决定了社会制度和生产力都落后的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必然失败的结局。“落后就要挨打”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运用因果联想法去分析历史事件(现象),能使学生透过现象深入了解到本质,掌握历史事件(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还能让我们正确地解释历史事件(现象)和预见历史事件(现象)。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大片国土沦亡,使一部分群众产生了对抗战的悲观情绪。国民党政府中以汪精卫为代表的投降派,宣扬“再战必亡”论。以蒋介石为首的英美派则希望依赖外力的援助或者日本国内的变化,迅速结束战争。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引起速胜论一度风行。速胜论在共产党内也有影响,使一些人产生轻敌思想。为了击破亡国论,说服速胜论,1935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系统地论述了有关持久战的基本问题。他指出: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战争。战争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着的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是没有根据的,是战争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
《论持久战》的发表鼓舞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成为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强大思想武器。它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预见历史未来、解决抗日战争问题的光辉典范。
运用因果联系法去思考问题主要方法有两种:一是一果多因,即从某一结果出发,尽可能地去联想到这一结果的内因与外因、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必然原因和偶然原因、本质原因和表面原因、远因和近因等等。
中国近代史上戊戍变法的失败,其原因就有许多方面。最根本的原因是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过于薄弱,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远不是封建势力的对手。资产阶级维新派所要解决的客观历史任务: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一是发展资本主义。但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并不想推翻封建政权,仅想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依靠皇帝推行变法令,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皇帝本身又无实权,加上无论中央各部或地方各省,多不支持光绪帝的变法,因此,失败是必然的。其次,维新派既对清政府的封建暴政和对外的投降政策表示不满,同时又轻视人民群众的力量,既害怕人民群众起来以革命手段推翻大清帝国,又幻想用温和的手段来取得一部分权力,以实现君主立宪。达到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目标。甚至把变法作为防止和抵制革命的一种手段。因此,维新派站在人民的对立面上,由于没有群众的支持,维新派显得极为脆弱,当顽固守旧派发动政变时,他们无力招架,不堪一击。再次,维新派对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二是一因多果。即从某一原因出发,尽可能地联想这一原因有可能产生的结果、后果。如主与次、好与坏、近与远等等的结果。
我们还是以鸦片战争为例:鸦片战争的失败,直接后果是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并使中国在政治、社会、经济、阶级关系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深刻的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列强同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次要矛盾。此外,还有一些后果就是鸦片战争以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中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等。
运用因果联想法思考问题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同一现象可以既是原因又是结果;因为对于后于它的某个现象,它是原因;但是,对于先于它的某个现象它又是结果。不了解这一点,容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二是原因和结果在时间上是先后继承的,原因先于结果,结果后于原因。但是,在时间上先后相继的两个现象并不一定表现为因果关系,不能认为所有在前的都是原因,所有在后的都是结果。因为原因和结果不是简单的顺序性,更重要的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如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虽然存在着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但它们之间没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所以它们之间就不存在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