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让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闪光

作者: 王 锐

摘要:为了适应当前教育思想的变化,适应新兴的教育理念,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走一条自己发掘、自己探索、自己思考的路,我以《红楼梦》为研究性课题,组成兴趣小组,通过对学生悉心指导,希望以著作中的人物带动学生研究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能掌握研究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014-002

许多老师提出疑问:《红楼梦》是长篇名著,学生在紧张的课业之余是否能够把握住。我认为以《红楼梦》作为研究性课题的可能性很大,我曾做过调查,许多学生对《红楼梦》怀着极大的兴趣,许多同学都已经读过了该著作,他们有探索的热情。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几点也说明了以《红楼梦》作为研究性课题的可行性很大。

一、《红楼梦》作为世界名著,为历代文人所推崇,受到各阶层人物的喜欢,它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并且在国家教委规定的名篇范围内,在初高中课本中曾节选了其中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林黛玉进贾府》等文章。同学们对它的基本的文学常识已经了解,已经对它产生了极大的阅读兴趣,我们把它作为研究对象可以激发学生们研究的热情。

二、《红楼梦》作为研究对象的切入点很多,但我们把切入点放在了人物上,主要是考虑高中生对名著,尤其是长篇名著的整体结构把握较差,我们可以用人物带动他们对整体结构的把握,毕竟人物都是鲜活的、有吸引力的。

三、在学生阅读、研究之前,老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在研究之前,我对参加研究的学生进行调查,他们的兴趣大多集中在林黛玉、薛宝钗、晴雯上,犹以林黛玉居多。于是我把研究林黛玉的同学分成两个兴趣小组,把研究薛宝钗和晴雯的学生各分成一个小组。为了便于他们研究,我先对《红楼梦》做了简单的介绍,我提示他们在阅读、研究中注意以下几点:

(一)首先要把《红楼梦》作为小说来读,当作一部文学作品来读,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头脑中预先定下一个框子,急匆匆地到书中去寻觅什么“政治”或“历史”。

小说是写人的,人物只有被放置在不断铺展的故事情节的背景之中,他才是活的,有立体感的。看《红楼梦》,首先要看它塑造了一些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它写了一些什么样的故事情节,只有把这些内容看懂了,一切了然于胸,并且全部能够贯穿起来,这时才谈得上去进一步思索:作者究竟通过这些人物和故事情节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以及我们究竟通过这些人物和故事情节能领悟到什么。好的作品,耐的住精读、细读。《红楼梦》就是这样的一部有魅力的作品,要反复读它,读一遍自有一遍的收获。

《红楼梦》所描写的人物和其他小说名著有很大的不同。其他的小说、名著,或写开国立业的帝王将相,如《三国演义》;或写的是平凡的人,寻常的人。这些人,你我在日常生活中能时常遇见,仿佛他们就置身于我们的周围。他们离我们很近。我们看他们,不需要仰视。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我们都能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我们都能引起共鸣。曹雪芹笔下的人物既没有十全十美的圣人,也没有头顶上长疮,脚底下流脓的坏蛋;他并不执意丑化他所鞭笞的,也不特意美化他所赞誉的:一切都有适当的分寸感,宛如生活中发生的一样。因此,大家阅读的时候没有任何的隔膜和陌生,研究的时候也没有太大的距离感。

《红楼梦》中虽写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无数个,但其中处于中心位置,最动人的是借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的悲剧,但不要因此就把《红楼梦》仅仅当作一部缠绵悱恻、卿卿我我的爱情小说来读。作者在书中给予了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一定篇幅,但除此之外,围绕这三个人。作者还写了众多的人物、众多的故事,他们都不一定同所谓的“爱情主题”发生必然的联系。作者的视野实际上超越了爱情、婚姻的范围。从八十回来看,作者着重描写的是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的衰败和没落,书中的各个人物无一不是为了直接或间接地表现这一主题而出现在作者的面前。一件件的事情,大多发生在贾府的大门之内,或大观园的围墙之中,日常的谈话、做寿、吃饭、睡觉、写诗作词、谈心、怄气、吵嘴、看病——都是凡人的平凡生活,但在作者笔下活灵活现,平静中有波澜。

在让学生明确以上问题,清楚了研究的大体思路之后,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老师也要给予帮助。为了指导他们研究,我选取了一些典型段落、典型的人物进行了分析,给同学做了个示范。在此仅选取一段作为例子,我选取的是刘姥姥进大观园,贾母请刘姥姥吃饭那一段,主要分析的是众人的笑。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地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日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底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

为了便于同学们思考,我提了几个问题:(1)为什么作者在众人的大笑中第一个写史湘云?(2)为什么写林黛玉的笑与其他人不同?(3)为什么王夫人说不出话来,如果能说,她会说些什么?(4)惜春的动作、语言与其他人不同,为什么?(5)从底下的丫鬟们的动作又能看出什么?

同学们众说纷纭。我提醒他们,第一个写史湘云,我们可以从她的性格去考虑,史湘云性格直爽、大方,喜欢穿男孩子衣服,曾经醉酒之后在石凳上睡着了,这在很讲究礼教的贾府是其他的女孩子不可能做出来的;思考第二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林黛玉的身体状况来考虑,林黛玉弱柳扶风质,多愁多病身,所以作者笔下的林黛玉的笑便与其他人不同了;至于王夫人,她即使能说话,也不会说什么的,因为封建礼教的束缚,要是说什么也应该由贾母去说,她本人不能说什么,更重要的是相对于邢夫人,王夫人说话、做事很有分寸,知深浅,所以这种场合,她更不会说什么。从贾府丫鬟们的动作中,我们联系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的所见所感,可以看出贾府的确与其他人家不同,在这样“非常”的情况下。她们仍很注意:“躲出去蹲着笑的”、“忍着笑上来替她们姊妹换衣裳的”,可见贾府作为大家族的规矩有多大。

经过我分析几段之后,学生们知道了分析的方法,便跃跃欲试了,兴趣极其高涨。但我发现,由于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觉得无从着手或是打不开思路。我经过认真总结。发现大体上存在以下几种思路障碍:(1)思维方式单一。大多数学生遇到问题时,只满足于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去寻找更多的或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2)下结论过于轻率。在研究中存在的急躁、耐不住性子等性格上的缺点,表现得比较突出。(3)过于关心结论。由于受传统学习方法的影响,使他们总喜欢结论,却对问题本身产生的原因即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没给予足够重视。(4)缺乏创新和求异活力。我针对问题,努力在研究中创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鼓励他们-大胆设疑,尽量鼓舞每位同学的自信心,对他们在讨论中出现的灵感给以充分的重视。经过我们反复地讨论、查阅资料、修改,几个月后,各小组都交上了研究论文,梁忱、曹雪、陈晓平等的《林黛玉研究》,李月倩、平亚欣等的《薛宝钗研究》、孙向涛同学的《晴雯研究》,写的都很有新意,都有个人见解,而且有些见解的独特性、深刻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尤其是孙向涛的《晴雯研究》、梁忱同学小组的《林黛玉研究》,已经有相当高的水准了。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文学艺术中的美也同样如此。同学们的眼睛一般习惯于放在课本上,天长日久便成了井底之蛙。我们老师如果给以适当的引导,帮助他们多阅读、多观察,给他们指出一个方向,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他们学习的热情便会激发出来。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造性地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给研究性学习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使学生的学习不再都是冷冰冰的接受知识的活动。兴趣是学生本身蕴藏的一笔财富,它是一种认知的内驱力,也是学习的动力资源。著名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能使—个人以极大的热情从事—项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许多同学反映,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后,学习的兴趣十分浓厚,不像过去那样被动了,在阅读名著的时候,也知道如何去阅读、去思考了,不再仅仅停留在看故事情节那样的“外行看热闹”了。

我在这次活动中受到的启发很大。作为一名老师,我发现了原来学生自己心中有这样多的独特见解,也许,如果没有发现,那些见解只能随着时间的流水无声地流逝了,而现在有机会去发现,并且能同他们一起把这些心花采撷,我感到有一种无上的乐趣,使我更高兴的是,在研究过程中与同学增进了解,成为了朋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