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教学应重技巧

作者: 李建波

摘要: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只有师生双向思维活动水乳交融,相映生辉,才能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造一个最佳的教学情景,从而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物理教学;心理换位;空白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034-001

物理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只有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活动水乳交融,相映生辉,形成一个和谐互补的有机体,才能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造一个最佳的教学情景,从而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物理课堂教学中必须讲究如下教学策略:心理换位与空白艺术。

首先,教师自觉进行心理换位

与学生相比,教师“闻道在先”,具有知识上的优势。但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教师经过精心备课,对教材的内容烂熟于胸,讲起课来如行云流水,学生也听得懂,可就是学不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过分提纯,过度包装,因此不能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师要自觉进行心理换位。要经常扮演学生的角色,多用学生的眼光与心态去审视教学内容,想学生所想,疑学生所疑,难学生所难。不要只讲“应该如何如何做”而要多讲“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是怎样做的”。尽量把教师原始的思维过程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思维,从中受到启迪;教师要善于“稚化思维”,即在备课或讲课时,教师要使自己的思维降格,退到学生原有的思维水平上,面对一个问题,要有意识地发生一种陌生感、新鲜感(尽管这个问题你已多次遇到过了),多以学生思维角度、思维习惯和方法去体验:学生是怎么想这个问题的?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是什么?要解决这一问题学生还必须学习什么?等等。力求做到教学双方的思维活动同步、协调,和谐并进。一些问题如果从教师的思维水平出发,一开始就循着正确的思路进行。虽然节省时间,学生也易听懂,但给学生的启迪与印象远不如先让教师与学生一起“做错”,然后逐步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来的印象深刻。

其次,教师应讲究空白艺术

有的教师为了强化教学,追求讲深、讲透、讲全,把一堂课搞得水泄不通,紧张得喘不过气来,学生的思维完全束缚在教师设置的框框里。这样,不但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果教师有意识地、恰当地布以“空白”,就有利于激起学生探求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空白艺术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是一种极其微妙的行为,只要运用得适时、适度、灵活。就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新课开始或引入新知时,教师巧设悬念,问而不答,故意留下空白。例如高二物理讲“动量定理”一节时,可先设下“什么茶杯掉在地毯上不易碎”的悬念,然后再引入新知,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且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上教师讲到兴趣正浓时,有意戛然而止,留下空白。例如在讲匀速圆周运动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其线速度大小和方向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话到此处突然停止,让学生去回味。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相互讨论,会做出判断,并用自己的语言去填补空白,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讲题时教师不要把问题分析得过于细和透。虽然这样学生易于理解,但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适当设置一些空白。在问题讲到关键处有意“卡住”,或者故意揭示出某一不完整的物理因素等,在起伏跌宕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探求物理问题的潜在能力;在某一物理知识的教学结束时,提出一个或两个与以后学习有关的悬念,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去学习,会得到“言犹未尽而意未穷”的效果;实验时可不按课本上的要求提供全部实验器材,而有意地少一种或几种,或不讲课本中的原理方法,而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创设新的实验原理、方法、步骤等来完成实验。如在“力的合成和分解”实验中,教师可提供一个弹簧秤(其它器材相同),开始学生无法实验,但经思考和讨论,最终会达到完成的办法。这比直接按课本上的方法实验所达到的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一节成功的物理课堂教学,是要重视技巧问题的,其实教学技巧多种多样,在此举这两样技巧,只是抛砖引玉,以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