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作者: 谢 莹摘要:在信息技术步入课堂的今天,不少教师认为朗读教学已经过时,课堂上不需要朗读,而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才是语文教学取胜的法宝。但要真正体会文章所描绘的意境、抒发的情感、表达的主旨,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认为必须从朗读这一环节入手,认真抓好这一环节。
关键词:朗读;语文教学;环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040-002
在信息技术步入课堂的今天,不少教师认为朗读教学已经过时,课堂上不需要朗读,而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才能吸引学生,才是语文教学取胜的法宝。语文课堂上已是一片沉寂,没有了琅琅的读书声。但要真正体会文章所描绘的意境、抒发的情感、表达的主旨,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认为必须从朗读这一环节人手,认真抓好这一环节。
语文教学之所以需要朗读,不能脱离朗读,是有其自身的原因的。
一、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提高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借助敏锐的感受能力,去直接领悟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训练这种敏锐的语感,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感受中去接近作者的“旨趣”,去与作者的思想沟通。要达到这一目的,朗读当然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同时学生在有情感的朗读中把握了文章的要领,在朗读中显真情,流真意,更好地理解文本。
二、朗读还能培养和提高听、说、写三种能力
学生出声朗读的时候,声音通过耳朵传人大脑,此时大脑会根据已有的知识迅速做出反馈,并及时做出调整改进,这就锻炼了听的能力。同样,学生通过读而建立的体验储备可以在课堂上交流发表,这时学生的发言更流利,更有条理性。若运用到书面表达上就促进了写的能力。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此话一语道出了朗读与表达、写作的关系。实践证明,学生在朗读学习之后,写出的作文内容情节更生动,条理更清晰,语言也丰富有趣,思想情感更为深刻。
三、朗读可以更好地调动课堂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情感
一堂课,老师有主导作用,但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体。他们在朗读中可以调动身心,对文本的出色朗读使他们更好地投入课堂,成为其中的主体,这也实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读”这一教学手段永远是教师讲解所无法替代的,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进入课文,不能代替学生体验课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自己进入课文的意境,朗读正是要把死的文字还原成活的内容、形象、情感、色彩与场景,让学生通过这种直接而自主的手段来感知、理解、体验。这样课堂才生动起来,学生的情感也丰富了起来。
另外,朗读还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出声读课文时,声音的刺激,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在课文上,情感也更容易进入到课文中。而学生经常默读,不出声音,容易注意力分散,思想开叉。
朗读不光是纯粹的口腔发音活动,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好的朗读,有助于文中蕴涵情感的抒发与宣泄,使原本静态的、无声的文字变成秀美的山川、迷人的画卷、优美的曲子、动人的情节、感人的故事……我们之所以常常会被一些好的朗读所吸引、所打动,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不知不觉将自己融入到美妙的意境中去,那是因为好的朗读有一种渲染情感的魅力。它能使读者、听者、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化作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扣击人的心弦,震撼人的灵魂。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其功能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既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的热情,又能调节课堂气氛,同时又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既是技能训练,又是艺术素质的培养。然而在今天,朗读被忽视,读书声在校园里渐渐稀少乃至寂然,“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情景不见了,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弊端。其实,叶圣陶早就指出“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研究上比以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了。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
现在很多学校学生早读时间只有20-30分钟,有的学生稍一放松,十几分钟又偷偷滑掉,有的学生因昨晚一部分作业未完成,早读正是他们抄作业的好时机。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则是默默地看,从而使“早读”名不符实。由于早读未能保证,课堂上又以自主学习或探究学习为主,朗读似乎不存在了。更何况有的学校早读课已取消了。而学生更很少利用课余时间大声朗读,所以一篇课文学完之后,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其旨,不明精妙所在,久而久之,就是偶尔读一篇文章也会结结巴巴,加字掉句,更谈不上感情了。这种现象近几年来愈来愈严重。实际上,反复诵读既是口与心读的过程,更是一个慢慢咀嚼、细细体味,渐渐消化、默默吸收的过程。因为口、耳、心、眼同时用。更有助于原先贮藏在脑海中的旧信息处于特别积极的活动状态,一经有关新信息的触发便把理解力推进到一个新的广度和深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对这深有感触。课前让学生先预习,或课堂上让他们看一遍后,问他们课文写了什么,很多学生说不出内容,若请几位同学朗读一遍课文,那么效果就不一样了,如果分角色的朗读,效果更佳。可见,在语文教学中,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切入口与耳才好。朗读、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朗读这一教学手段,设计各种不同的朗读方式,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还应耐心细致指导学生朗读,传授朗读技巧,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朗读的美,在朗读中大胆地展现真我风采。
其实,朗读自古以来就是语教学的传统教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学习首先在出声朗读,熟读,以至于背诵,在这个过程中,文章的风采格调、层次脉络、语言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大量事实一再证明,自古以来,很多名人大多得益于从小诵读。蔡文姬凭着她从小诵读的基础,不仅给后世留下了她父亲的400多篇佳作,而她自己也因此成为千古才女。
古人的读书经验告诉我们,熟读是精思的基础,精思又是熟读的条件。只有熟读才能记得牢,“呼便在眼前”;只有记得牢,才能思得精,得其要旨。而我们语文教科书上的文章大多是佳篇妙文,如能篇篇大声朗读,熟读,甚至于成诵,那写作恐怕就会“下笔如有神”了。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去扩大朗读面,精读、速读就有了基础。
学生精力充沛,记忆力好,我们应该鼓励、引导他们趁着大好时机多朗读,熟读成诵,充分利用早读及课外时间,努力充实自己的头脑,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让我们打破那种“上课讲得多,课后练得多”的传统教育,让“读”这一传统的语文教学精粹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