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之我见

作者: 潘美玲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根本,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将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贯穿于教学始终,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情感交流;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085-0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它体现在教育观念上,渗透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下面简单地谈几点体会。

一、加强情感交流,撞出创新火花

每个人都具有创新性的潜能。但是把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要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只有在浓厚的创新氛围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才能实现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以促进师生、学生问的情感交流和信息反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浓、热情高,从而产生难以想到的新方法、新主意。例如:在教学完“角的认识”后,我让学生在小组内拿出老师准备的材料(两根小棒、一根线、一张纸、一个圆片等)设计一个角。学生们经过观察后,有的材料很快就设计了+角,而有的材料却不行,这就要求他们慢慢去思考、交流: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做出一个角呢?在学生的争论中,看到了他们思维碰撞的火花。这样,同学们不但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角,而且他们喜欢这种有人听自己见解、有人与自己争论、有人认可自己的学习方式,集体的智慧便成了个人创新的源泉。

二、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人的创新意识和欲望不是天生的,它是一种后天的复杂的个性品质。是人对客体的一种自觉的、积极的、充满热情的认识过程。古人早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欲望和创造意识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有效学习的最直接的动力。它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探索欲望,从而产生积极学习情感。小学生有个显著地特点,那就是朝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教学中,当学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想法时,即使是错的,老师也要予以支持和鼓励,并给予合适的评价,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得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营造出创新思维的课堂氛围,也是创新意识培养的起点。

三、注重求异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梵·潘齐说:“创造就是创造者依其个人的才能,将既有的素质加以重新组合之意。”它作为一种活动,只要内容具有新颖性、独特性等,那么无论是相当于人类,还是相当于个人,都是一种相应的创新。求异可使学生的思维触角向更宽、更广的知识领域探索,从而发现新的见解。老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去理解,提出与众不同的优化解法,促进其思维从求异向创新发展。例如:在教学应用题时,出示题目:学校植树,三年级3个班,每班植树30棵;四年级3个班,每班植树40棵。两个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学生很快说出两种解答方法:即解法一:30×3+40×3=210(棵):解法二:(30+40)×3=210(棵)。接着追问:这题还有别的解法吗?片刻后,有学生举手说:假设两个年级每个班都植树30棵,四年级就少了3个30棵,于是可得出解法三:30×6+10×3=210(棵);有的说:假设两个年级每个班都植树40棵,三年级就多了3个10棵,于是可得出解法四:40×6-10×3=210(棵);还有一位学生想法更新颖:假设每个班都植30棵,三、四年级就有6个30棵,而四年级多的也正好是30棵,就可得出解法五:30×7=210(棵)。经常性的强化学生这方面的训练,学生就能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水平,发展创新能力。

四、创设质疑情境,培养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经常遇到一些困惑的问题,从而产生好奇、想问的心理,这时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学习“多边形面积整理复习”时,就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否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根本,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将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贯穿于教学始终,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