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

作者: 党进良

摘要: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创新,激发学生争论,这也是发挥主体意识的手段,同时也强化了主体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094-001

语文学科无论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是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都有着重要而又独特的作用。如何发挥其作用,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儿童整体发展,对此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下面谈几点我个人对这方面的看法。

一、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要主副兼行,有机结合

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是面向21世纪的教育,是为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的教育,是本学科的特有功能,也是语文教学目的所决定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人文性。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语文既要完成本学科特有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又要完成素质教育提出的各科共有的教学目标——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智力,培养良好的习惯等。这两方面教学目标只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协同实现。因此,在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有双项目标意识,一项是具有学科个性的教学目标,培养听、说、读、写的某一个方面的能力;另一项是具有共性特点的教学目标,完成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心理教育、健康教育等某一个方面的教育任务。前一项是主线,后一项是副线,主线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副线要有机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光有主线目标而无副线目标,素质教育就被架空了。光有副线目标而无主线目标,就不是语文课了。只有主副兼行,才能把语文课上成为具有素质教育特点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

二、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决定了教学原则,语文课的素质教育,主体性是灵魂。它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

以学生为主体集中反映在课堂教学的结构上,其结构应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若有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就应由教师帮助解决,发挥其主导作用。任何一篇课文,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旧知与新知的统一体,许多问题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提出,自己分析,自己解决,从中充分体现出学生为主体作用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尽可能让学生有所争论、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学生对同—个问题认识有差异,这是必然的。有差异就会有争论,有争论,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大大增强。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创新,激发学生争论,这也是发挥主体意识的手段,同时也强化了主体素质。

三、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全民教育,它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基本素质。因此,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这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重要分界线之一。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反映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反映在教师的每个细小动作之中,教师的眼光是否关注着全班每一个学生,是否把微笑送给全班每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只让几个尖子学生回答,是否只是让那些朗读得好的学生站起来朗读;进行每一个项目的训练,是否考虑中下等生都得到一定的训练。如果教师头脑中有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这些问题是会迎刃而解的。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一是教师在确定重点、难点的时候要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既要以教材为依据,又要以学生为依据,也就是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以学生为依据,要以中等学生水平为依据,这样可以兼顾上下两头,如果仅以优等生为依据,那面向全体学生只能是空谈而已。二是在课堂重点训练项目过程中,应让学生有人人参与的机会。如朗读训练,应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提供提纲,保证时间,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三是抓两头。学生的差异集中反映在优生和差生的两头,对优生,要提供条件让他们有发展机会,对差生,应加强个别辅导,做到教学目的要分层,课堂提问要分档,作业设计要分类,评价反馈要分度。

四、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要低耗高效

我们的教师,大部分只注意效果,不重视效率,教学效率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素质教育是学生各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发展的教育,而提高教学效率是学生生动活泼的前提,教学效率低,势必阻碍学生课外活动和休息时间,势必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势必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体健康,这与素质教育的精神是不相容的。

加速素质教育的进程,提高教学效率。一要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明确,而不含糊,要准确而不能随心所欲,要具体而不能笼统,要重点突出而不能面面俱到,要以语言训练为重点,要以理解内容为重点。二要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要形成以语言训练为基本特征的训练机制和迁移机制,提倡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废除逐段串讲,逐段串问的传统模式。三要优化教学方法。方法要为达到教学目标服务,凡是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方法都是好方法,要提倡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四要优化教学渠道。语文学科的特点,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靠一条腿,怎么也走不快。抓课外,花时间相对较少,而效果相对又较好。因此,课内课外要两手抓。

总之,语文教学要适应时代的步伐,依据《大纲》的要求。着眼于素质教育,增强素质观念,在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同时注意培养儿童的能力,发展智力。从而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作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