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走进美术课堂

作者: 谢海萍

摘 要:美术教师应注重挖掘视觉造型的外在美以及内在美,并借助于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去吸引、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体验审美的快乐。

关键词:课堂情境; 参与体验; 交往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6-020-001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它通过本身具有的美的造型和色彩,来表现生活,传递信息。美术教师应注重挖掘视觉造型的外在美以及内在美,并借助于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去吸引、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体验审美的快乐。

一、让“美”隐藏在创设课堂情境中

创设特定的审美情境,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同时,这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营造美的情境,一方面,可以根据美术知识本身来创设一种磁力般的情境:比如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再联系到新知识,产生求知欲;运用学生熟悉的、喜欢的一个人或一件事,一个物体,一句话导入新内容,激发学生热情,形成乐学态度;运用提问、解答的方法,引起对所学美术知识的注意,从而加深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辅助手段制造一种引人入胜的氛围。比如,一首激昂的诗、一段悦耳的音乐,都能创造出美术内容相关的特定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如诗如画的境地,与教学内容及教者产生共鸣,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苏少版第十三册《物品上的花廊》一课的教学中,我运用优美的音乐、多彩的画面和生动的语言去创设情境,扣住学生的心弦,启迪儿童的心灵:课堂伊始,我首先播放一段《茉利花》的音乐,优美、舒缓的乐曲把大家带入一种梦幻般的情境,然后我出示自己制作的电脑课件,展现一组色彩绚丽、内容神奇的画面,结合美丽的画面,在轻柔、缥缈的音乐声中,我用有情有感、抑扬顿挫的语言描述了一个神奇美妙的梦境,使同学们完全沉浸在梦幻的美丽和神奇之中。

二、让“美”活跃在参与体验中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应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内容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以学生自主体验为主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中体验美、表现美。例如在苏少版第十三册《我们的节日》一课中,学生通过欣赏、感受、了解了自己的成长历程,感受了庆祝六一节的特殊喜庆氛围,充分刺激了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获得了丰富、形象的审美感知。为了使学生能自主体验节日的快乐,为了能够将学生心中丰富的审美体验表达出来,我设计了表演活动:电脑屏幕上展现几组节日的画面,如:火把节、泼水节、教师节、秧歌节……学生仍以小组为单位,积极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庆祝节日的方式,先互相讨论、分析其节日的特点和活动内容,然后分配角色,穿戴上老师给准备好的节日服装,选择与节日活动相应的道具,在欢快的节日乐曲中自由、大胆地表现!这种肢体语言的参与加深了学生对节日活动的认识和理解,强化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学生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中,获得对学习的持久兴趣和美感。他们的动作虽然质朴,但脸上的笑容、体验的快乐却是那么真切、深刻,这是多么鲜活的生命体验啊!

三、让“美”渗透在交往互动中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具有平等、和谐、合作的特点。“交往”和“互动”体现审美教学中的师与生、生与生的关系。比如:学生在欣赏一个美术作品时,教师变强制欣赏为自主欣赏,再师生交流看法,共同分享。学生可以驳倒老师,老师也可顺于学生,美术作品本身给人的感觉因人而异,其魅力在于此;学生在创造一个美术作品时,教师不做监督者,而做参与者,彼此一起完成,鼓励互相合作,互通有无,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学生交上作品时,教师要表示出分享到美的快乐,对有些创新之处,除了表扬,还要引以己用,并将此有意露给大家。在这种愉快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审美快乐也会得到强化。

此外,学生之间由于存在学习方式、生活体验、审美经验、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在艺术活动中反映出来的个性也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必须重视并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和艺术独创性,支持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学有所长,各得其所。

四、让“美”升华在想象创作中

美的创造离不开想象,就像一位诗人讲“想像是思维织成的彩锦。”感知的激发、情感的鼓励、理性的引导都融于想像之中。

在美术活动中,要善于运用一切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要调动学生自己想象的冲动,利用多种新奇、生动的方法激发学生创造美。例如上课时,在黑板上分别画了四个相同的图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组同学轮流以图形为基本,随意在周围添画,看最后哪一组画完的作品最有趣,最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学生热情高涨,激动不已,充分调动内在的天赋与潜能。再如课后的拓展延伸内容,可就学生的实际,启发他们发挥想象进行实用性的再创作,点缀其生活学习的空间,学生非常乐于参与这样的体验,在这样的气氛中,进行审美再创作活动,使学生在不经意中体会到美术创作的自主性,学生在自由的想象中认识美、创造美。

一节好课,不能让学生仅满足于教材,而是要在多种教材的启发下,教法的催化下,让学生进行再创造,这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寻找的过程。具体讲便是在学生脑海中进行创造表象的发散、积累、聚合、加工,从而形成思维从领悟到渐悟直至顿悟的过程。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大多惠说道:“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美术课堂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一个专业美术人才,除了知识技能的教学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美术教师要充分运用美的因素和美的技能,使充满美感的视觉形象与洋溢着美感的课堂教学艺术浑然一体,让学生醉心于美的殿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