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应“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 吴光明摘 要:本文从化学语言、化学探究、化学教学设计和化学活动这四个方面论述了新课程实施中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带来的全新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 化学语言; 化学探究; 化学设计; 化学活动;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6-023-001
化学教师要有一种让“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心态,即化学教学应以生活为本。
一、化学语言的“生活化”
许多化学概念正是生活形象中舍弃了非本质属性,抽象出本质特征而形成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完全可以让语言尽量生活化且有幽默感,这样才能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理论与生活情境的距离。
在讲“原子半径变化规律”时,发现一些学生在打瞌睡,于是我灵机一动,就说:“其实这一规律在我们的教室里就有体现,”学生一听后就来劲了,开始在教室中寻找,我说“我站在讲台上,哪一排学生离我最近,哪一排最远呢?这与原子半径变化规律中哪一点相似?”学生一比较,觉得很有感觉了,然后我又说:“即使在同一排,上课时离老师的远近也不同呀!你们看有时候有些人在上课时身体往后靠着打瞌睡了,而有时候却身体向前竖着耳朵听,特别在我做实验时拼命地把自己的身体往前伸,甚至超过前一排的同学位置,可见上课与老师的距离还与老师的魅力有关呀!”。学生听完后,哈哈大笑,打瞌睡的学生也不好意思了,而且都能够理解这一规律;紧接着我又让学生从身边的事情中寻找类似的规律,进一步拉近“理论”与“生活”的距离。
二、化学探究的“生活化”
学生对化学最大的兴趣就是实验,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创设化学的情境要联系学生实际,抓准现实生活的切入点,将化学问题生活化。
在《原电池》的教学中,学生对铜锌原电池探究兴趣不甚了了,最感兴趣的“水果电池”却由于到了将近下课,往往只是为了调动学生兴趣而昙花一现,难以产生共鸣。如老师在课前几天展示水果电池,布置任务:小组合作制作水果电池,看谁的电池最亮或最响?合作探究哪一种水果产生的电流持续时间长?还要写出实验报告。由于此任务有趣、简单易操作且由于水果的完全生活化,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上课时也勇于自豪地展示自己的成果,他们的成功感、自豪感也感染了老师,上课时师生充分互动,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三、教学设计的“生活化”
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回归生活意味着科学课程内容直接面向社会,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在苯酚的教学设计中,可先展示苯酚软膏的说明书(可让学生在家里寻找),提醒特别关注其中的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根据说明书和对软膏的观察,大胆推测苯酚可能的性质,学生通过相互的讨论、辨析,得出四点:有气味;易被氧化;有酸性;易溶于酒精。在推测提出后,然后进行探究实验来证明。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和信息获取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是化学。
另外还可以创设理论与生活实际的不符之处,激发兴趣。学生为晚会充十几个氢气球,用锌和稀硫酸制氢气,忙乎了半天,只充了一个气球。实际上一般自制氢气都是用铝和氢氧化钠来制取的,通过计算不难看出制取等量的氢气用铝要比锌的质量少很多,而且铝在生活中也容易获取。因此,我们应该寻找并鼓励学生经常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缩短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距离,最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知识分析、比较的能力。
四、化学活动的“游戏化”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玩游戏,那为什么我们老师非要违背学生的天性,我们完全可以使一些化学活动“游戏化”,在做中学,在玩中悟,使课堂充满乐趣。
在化学平衡的教学中,可通过“玩牌游戏”来生动地感觉化学平衡中的各种抽象概念,具体活动安排如下:
每两位学生一组,发给一副扑克牌,牌的正面向上称之为彩色牌——代表反应物,牌的反面向上称之为白色牌——代表生成物。活动中一位学生操作彩色牌(反应物),一位学生操作白色牌(产物),模拟可逆反应A?葑B。
活动一:一学生有36张彩色牌,另一位没有。在每一次传递中,一人把彩色牌的1/4翻转为白色牌并传递给另一人,而同时这位学生把手中白色牌的1/3翻转为彩色牌并传递给对方。传递活动中如果出现小数的情况,按四舍五入的原则取值。每一次传递过程为一个循环,并且记录在表格中(如下图)。
填表后还要求学生算出白色牌和彩色牌在平衡后的比值,即K值为5/7。活动二和活动三的要求同上。
活动二:把开始时的彩色牌数目增加为48,白色牌仍为0,其他与活动一相同。传递活动4次后达平衡,此时白色牌和彩色牌数目为20和28,K值也为5/7。
活动三:开始时与活动一相同,只是每次翻转牌的分数都增大,即一人把彩色牌的1/3翻转为白色牌并传递给另一人,而同时这位学生把手中白色牌的1/2翻转为彩色牌并传递给对方,此次K值为7/11。增加18张彩牌,彩、白牌数目分别为40和14,此次K值也为7/11。通过测试,活动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2卷
[2]付超群,李广洲,任红艳.一种新颖的类比活动在“化学平衡”教学中的尝试,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6(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23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