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合理生态场 发挥小组合作效益
作者: 卢良芳摘 要: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由教师启动,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教师主宰、控制的过程。而生态课堂追求的学习是动态的、生成的、热烈的、民主的、人文的、合作的、探究的、交流的、高效的,特别倡导体验和幸福。⑴
关键词:生态场; 小组合作; 教学效益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6-024-001
一、建立怎样的生态场
生态课堂是一种独特的生态场。它包括自然生态场、师生交流场和生生交流场。自然生态场指影响教学的教学环境,如:教室内的硬件设备(媒体、工具、器材、教室环境布置等)。师生交流场指参与课堂教学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空间。生生交流场指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组与组之间共同遵守的活动方式、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等。在课堂这一特定的三重生态场中,每一个因子既是场效应的影响者,也是场效应的受益者。
生态场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主体,一切生态因子之间的有机组合与协调运动,进而产生互相激发、共同参与、质疑探究的浓郁学习氛围,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的课堂追求⑵。从生态学角度来看,课堂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室这一特点的时空环境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
传统的课堂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作用,而忽略课堂环境的建设。教师一般都站在教室前,学生的座位是“秧田型”座位排列,学生与学生前额对后脑,左肩邻右肩,一致面向教师和黑板。
二、如何建立合理的生态场
假设从教师传递的信息可以以教师为圆心向外传递,能量逐渐减弱,那么传统的课堂需要15个能级才能覆盖整个课堂(如图1)。从班级学生现状看,学习状况较好的学生都分布在第3-8个能级上,分布在1-2及12-15能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效果要差一些。
如果教师站在教室中间靠一侧讲授,那么,需要10个能级就能覆盖整个课堂(如图2)。
如果教师站在教室中心位置讲授,只需要5个能级就能覆盖整个课堂(如图3)。合理的生态场标准:让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在较高能级场,让每一个学生都处在课堂的“中心”位置,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发挥小组合作效益
为了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空间,将长期使用的“秧田型”课堂空间
变为“田字形”(如图4)课堂,建立较为合理的“生生交流场”。田字形课桌排列要求根据学生性别、兴趣、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一般每组4人,按田字形围坐,以便启发引导之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读书、写字、操作、讨论时围桌而坐,需听讲时移动一下身子即可。形成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的组织形式,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田字形课桌排列方式营造的教室空间很大,易于学生感情沟通、交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正逐步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讨的角色转变,学习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自觉性好,学得轻松、愉快、效果好。这种感觉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心理,合作意识,同学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集体荣誉感强,能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比学赶优的学风。它更适合小班化教学,特别适合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
田字形课桌及其排列方式在形式上为高质量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场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充满着种种情感交流,师生体验着成功、满足、欢乐、自尊、兴奋及其他种种情感。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与丰富的人生体验。
无论什么样的教室和课桌,都在营造一种教育场景,而不同的教室和课桌的排列形式营造的教育场景是不一样的。田字形课桌排列方式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教师旧的教学观念有益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敢想、爱问、乐说,树立自信,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有利于师生、生生通过物的关系,增进情感的交流,教师、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上;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探究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学生时时互动,事事交流,优化了学生的“学”,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当然,这种排列方式并非唯一的教学形式,关键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同时,也个别学生有不适应的表现,有待再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大龙.《生态课堂:教育的又一种追求》.《人民教育》,2008,(6)
[2]陈惠芳.《生态课堂中的“非生态”现象及思考》,《中国教育报》2008-3-28日(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24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