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幼师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现力

作者: 黄丽红

摘 要: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应该有别于普通中学的音乐课,儿童歌曲的学唱是必修课,尤其是儿童歌曲的表演,这对提高学龄前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幼师; 音乐教学; 表现力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6-093-001

我们学校是一所以培养学前专业学生为主的学校,将来的就业方向是幼儿园。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幼师学生的表现力已经成为我们学校音乐教师的重要工作。

所谓“表现力”即是:“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在音乐教学中很重视对学生表现力的培养。

一、良好的示范,激发表现欲望

在教唱《祖国,今生为了你》一课进行范唱时,内心和面部表情都表现出对祖国山河的无限赞美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且还根据歌词自编了简短明快的舞蹈动作,表现了载歌载舞的情景。虽然学生还不是很熟悉这首歌,但许多同学已随我的歌声有节奏地做起了律动,有的跟我一起哼唱了起来,脸上也露出了深情的微笑,课堂上显示出热烈活跃的气氛。这时我鼓励同学们跟着我一起舞蹈,一起哼唱歌曲,同学们跃跃欲试的神情说明老师成功的示范已经打消了他们对自我表现的顾虑。

二、相应的技巧,掌握表现手法

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是表现音乐的手段,融会贯通的知识、灵活运用的技巧可以增强音乐的表现能力。尽管目前提倡淡化“双基”,但我们对“双基”的重要性还是应该充分认识的。如我在培养唱歌表现力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正确的吐字、咬字

正确的吐字、咬字是唱好一首歌曲的重要环节,教学中注意帮助学生掌握好每一首歌曲的咬字、吐字的主要特点和方法,使学生在唱歌时富有表现力。如像《秋虫音乐会》,它的曲调和情绪轻盈、欢快、活泼,对这种歌曲的演唱要求,就必须做到咬字清晰,有弹性,唇齿舌的活动要灵活,韵母到韵母的过渡要快,不能拖泥带水,这样才能表现出歌曲的特点。

2.懂得歌曲的曲式结构

每唱一首歌都像在讲述一个故事,要想把歌唱得生动形象,就必须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手法、结构特点及歌曲的开始、发展、高潮、结束等,这样的歌唱才能给人以完整的艺术形象,《拾稻穗的小姑娘》是小学音乐第九册中的一首歌曲,它塑造了一个纯朴可爱的农村女孩的形象。歌曲有两个乐段组成,第一乐段旋律活泼优美,描绘女孩的美好形象,第二乐段悠长、缭绕,将人与物、歌与风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图画,休止符和小过门的运用增加了“悠悠”、“晃晃”的动感;第三乐句实为乐段的收束句,第四乐句是乐段的补充。通过以上的介绍和对歌曲结构特点加以分析,让学生充分了解、掌握歌曲的主要特点和思想内容,增强了对音乐的表现能力。

3.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

一首优秀的歌曲为什么会久唱不衰,原因之一就是它有与众不同的风格,为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明确歌曲的速度、力度、节奏、旋律等主要特点。像歌曲《杨柳青》,这是一首富有江南特色的民间歌曲,旋律活泼,节奏很富有舞蹈性,歌词诙谐、朴实,教唱时,让学生唱准旋律、唱稳节奏后,就投入到民歌的热闹氛围中,放下学生的架子,像农民一样边劳动边歌唱,自然地学生就掌握了这种风格的表现手法,从而使演唱变得生动有味。

三、真挚的情感,增强表现效果

音乐的本质,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本能表现,是作曲家对客观事物感情的流露,无论是有标题还是无标题作品,不管是表现自然风光或是塑造人物形象,都是作曲家将自己的感受通过音符来描绘,而作为演奏者、歌唱者,则是对作品塑造形象的再现,是对作曲家的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我们的音乐教育正是通过教师这个角色媒介使学生获得再现音乐的能力,进而达到鉴赏音乐、创造音乐的最高境界。

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材料中最感人心灵的内容,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带领孩子细致入微地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内心与音乐产生共鸣,才能培养孩子对音乐动心、动情的表现能力。例如《歌唱二小放牛郎》是一首叙述抗日小英雄事迹的歌曲,它的旋律少年儿童都很熟悉,教学时侧重于感情的处理,根据每段歌词内容倾注不同的感情,优美的旋律和感人的事迹,会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充满激情,饱含热泪来演唱这首歌。又如节奏练习时,让学生知道节奏是音乐的一部分,不能呆板地拍击,要有强弱对比,感觉音乐从手中流出来,通过手、脚、肩等身体动作来体验节奏美,从而大大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

四、愉快的氛围,提供表现机会

人们常说,音乐课是快乐课,是的,音乐课应该是快乐课,每个人只有在愉快的气氛中,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流露自己的真实情感。音乐有着强烈的愉悦作用,人的精神愉悦了,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并焕发出神采,在音乐可中要尽力创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去感受美、表现美并去创造美。

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力图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客观上消除学生对表现的心理障碍,有意识地提供一些机会,让学生大胆地走到同学们面前,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如教唱儿童歌曲《到小熊家里去》,我用角色扮演法,欢迎所有的同学都来做小熊的客人,同学们可以扮演成小狗、小猫、大马、黄牛、山羊、老虎等等,虽然是儿童歌曲,但这些歌曲都是学生们以后的教学素材。同学们一个个高兴非常,争相扮演,歌曲中的角色一下子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同学们面前。这为学生提前进入幼师的角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另外还可以用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方法,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如一起做“音符找家”、“击鼓传花”等节奏活动,争取吸引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加入到表现音乐的队伍中来。

音乐表现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引导学生的音乐表现是我们学校音乐教育的长期的工作目标。因此我们的幼师音乐教育在致力于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的建设中,任重道远,我们为继续求索而努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