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内容

作者: 彭 艳 马博林 李 静

摘 要: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全面的要求。高校德育内容也应不断充实、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德育的现有内容已不能适应实际发展的需要,为使德育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须对德育内容进行完善。

关键词:新形势; 高校; 德育; 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6-108-001

传统的高校德育普遍采取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进行灌输的教育方式。在道德观念和行为上,教育者是完全行为的发出者,而受教育者则只能被动接受。大学生对这种德育方式不满意,认为德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政治理论观点太空洞,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离得太远,没有吸引力。而在新形势下,为使高校德育工作取得实效,必须不断完善、充实高校德育的相关内容。

一、高校德育内容现状

高校德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教学中,也就是通过“两课”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从高校“两课”的内容体系中不难看出,德育却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将德育当成了简单的政治任务,忽视了学生其他道德能力的培养。

同时,在德育工作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两种倾向:一是把德育内容等同于理想教育,而理想教育又脱离现实。人是在通过现实的活动而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体现着人的价值,可以说理想是一种对人的价值关怀和意义关怀。高校德育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但是,在进行理想教育过程中不能使德育走向完全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极端。实践证明,德育过于理想化,与社会实践脱节,都会使德育工作不能取得实效。二是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时,忽视个人正当合法权益。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进行必要的集体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但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既超越、脱离了现实的历史条件,又违背了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更偏离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二、新形势下高校德育的内容

1.继续加强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教育

作为具有五千多年文化传统的国家,高校德育更应该注意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的生活方式、文化意念、伦理道德乃至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变化,但是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延续下来的中华文化及传统美德,仍然是我国道德建设中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儒家伦理始终可以是贯穿德育教育的一条主线。我们不仅要强调继承仁、义、谦、忠、孝、恕等中国传统美德,而且还应将其中一些观念和内容进行现代的诠释,鼓励人们用这些伦理思想塑造自己。

2.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忠诚、热爱、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情感、思想、意志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巩固起来的一种团结凝聚国家和民族、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调节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道德和人生价值规范。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以社会主义实践和当代国情为切入点,对大学生进行当代爱国主义时代特征的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理性认识。(二)对大学生进行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当前的基本国情的教育。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状是树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基础。只有深刻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和当前的基本国情,才能找到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激发起爱国主义情感,也只有具备良好的传统文化的底蕴,才能抵御外来文化中消极因素的侵蚀,弘扬和创新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三)加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教育。文化生存是民族和国家生存的前提条件,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文化的生存状态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而且还蕴涵着它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是它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之所在。在目前特殊的国内外环境下,如何保护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应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3.开展伦理教育

对大学生开展经济伦理教育。道德与经济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道德不可能脱离经济活动独立存在,经济有序与健全的发展也离不开道德的约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利己与利他、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协作等方面的道德教育。要培养大学生承认和尊重他人利益的观念、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意识,同时培养大学生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竞争与合作的意识。

4.开展生态教育

生态教育调整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实质是维护包括人类自己在内的生活的自然条件,维护人类社会的公众利益。开展生态教育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教育道德观。在培养大学生们的生态道德观时必须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当代与后代的两种关系。为此,人类有必要去协调人类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使其和谐共存,既能使人类合理利用自然界,同时又能够使自然得到良好发展的状态。在发展中还要顾及子孙后代的利益,应当给后代留下更多的自然资源。这种“继承”关系的生态道德观对合理开发和使用生态资源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在当前形势下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琳. 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问题及改进思路[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

[2]吴蓓. 当前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陶西平.培育学校良好的教育生态[N].中国教育报,2006-06-20

[4]周顺文.高校德育内容及对大学生影响程度的调查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