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作者: 熊 艳 唐 军

摘 要:本文从高等院校和高校毕业生两个角度出发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和指导对策,推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形成,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困难;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6-120-001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高校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大局,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更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党和政府关心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体现,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大学生就业困难有诸多的原因,如宏观就业环境的改变、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策略和方式的变化等,就高校来说,最直接的原因还是高校与在校毕业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1.高校方面的原因

1.1师资力量增长相对过缓,不满足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需求。自我国明确高等教育大发展思路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迅速递增。据统计,2006年到2010年间高校毕业生数量从413万增长到631万,五年间增长了52.78%,扩招进程中突现出的师资力量短缺和人均师资占有率下降,以及因降低录取分数线而导致生源的质量降低,导致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从而直接降低了高校毕业生的信誉度,造成了高校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

1.2人才培养模式和素质教育体系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每年对应聘者都有新的要求,企业对于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呈逐年递增的态势。用人单位已经不仅仅关注毕业生的大学成绩,同时要求毕业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掌握一定的新技能、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1.3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不能满足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高校的专职就业指导人员相对缺乏,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专业性、系统性、普及性。就业指导工作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把毕业生“送出去”为中心而开展简单的就业服务工作,大学生职业指导课也流于“发布就业信息,宣讲就业政策”的形式,“全程指导”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还远未形成。部分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缺乏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的训练,在求职策略、求职技巧、就业心理调适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都会导致择业失败。

2.高校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2.1大学生普遍缺乏就业意识,非要等到毕业时才开始考虑就业问题,因此对于就业实际经验,亲身体会,主观感知等较为缺乏。很多大学生从校园毕业后普遍感觉自己没有经验或者对企业的不熟悉、不了解,甚至并没有过多的想过“如何就业的概念”。

2.2家庭环境逐渐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环境较为优越,这造就了他们择业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滞后性和被动性。他们要求工作环境好,又有发展前途,注重经济收入,使自己生活水平高,社会地位高。选择标准是“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可见,其想法已经完全脱离了客观现实和主观条件。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

1.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要根据大学生扩招的规模,不断加强师资力量,保证师生比例的科学性,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加大教学实践环节,加强学生们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进高等教育改革。

2.协助毕业生做好职业规划,调整就业心态,做好就业准备

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应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目标,了解行业背景,明确企业需求,做好大学各阶段成长计划,有目的地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同时提高组织领导、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科技创新等各方面素质,实现平衡发展,打造核心竞争力。

3.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推进就业服务工作

保证专职就业指导人员配比,不断提高就业指导人员业务水平,以便更好地为每一位大学生带来专业、系统的就业指导教育。进一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大一开始推进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们明确职业目标,了解行业发展及企业要求,帮助学生们做好大学时期规划,使他们积极、健康、有计划地度过大学各个阶段,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搭建科学的知识体系结构,为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4.加强创业教育,推动和扶持大学生创业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在社会新增就业岗位满足不了新增大学生需求的今天,鼓励大学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紧张的就业形势。但是,目前大学生创业还多是停留在敢想不敢做的阶段,各级政府、高校应在政策上给与支持,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5.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到祖国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大学生“村官”报考热就是一个突出的现象。基层急需人才,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国家可以此为契机,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进一步扩大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以及选调生和选聘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等国家和地方项目的规模,并完善后续相关政策。同时,扩大选拔大学毕业生到部队服役的规模。

参考文献:

[1]张鹏.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8

[2]刘效东.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105):145-147

[3]陈厥祥.创建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新模式.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2):31-32

[4]李昌林.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客观因素及时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36:155-15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