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在“阅读”中得到润泽

作者: 苏 曼 臧 锦

摘 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从“阅读”入手,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关键词:生命; 阅读; 润泽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7-017-001

在笔者生活的小区附近不到两年时间已有六人从我们的视线中永远消失了,其中,跳世纪塔两人,跳楼三人,跳河一人。这些轻生者有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是学生。究其死因,可以归结为“生存倦怠”。当他们内心的苦闷难以承受时,“死”就成了他们最好的解脱办法。作为教师,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他所熟悉的学生出事,这一个个触动我心灵已久的场面时时提醒我该做点什么?怎样去预防或避免此类悲剧的重演,作为教师,我有责任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生命教育必须成为我们对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内容。

一、阅读课本

阅读课本,可以“挖掘”教材中关注生命教育的内容。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篇幅是体现生命教育内容的,鲁迅的《社戏》、朱自清的《背影》、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高尔基的《海燕》等体现了对社会、他人及自我生命的体验。在阅读时,我们让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对生命进行体验。

1.诵读

诵读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去“体会”所学的内容。例如我在教《春》这篇课文时,没作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反复地诵读,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2.解读

解读可以让学生“丰翼”。比如,解读《背影》《甜甜的泥土》,可以培养学生的骨肉亲情,让他们懂得亲情如山的道理;解读《愚公移山》,可以让学生学到坚持不懈,终有所成的拼搏精神。

3.品读

品读文章可以给学生更多的生存“启示”。比如,品读《窗》这篇文章,每一次读,它都会给学生新的感受。通过品读作品,学生的心灵会得到不同程度的震撼,同时他们也能得到启示:人必须学会去关爱他人,懂得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的道理。

4.研读

研读可以让学生产生生存的“智慧”。鲁迅的《故乡》是初中课本里的精品,需要学生去研读它。鲁迅在结尾处这样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通过对作品的研读,学生会深深地意识到,挫折、失败是必须面对的,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振作精神,勇敢地走下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二、阅读自然

对自然的阅读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命的意义。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必须让学生去接近自然,感受大自然。体会自然界中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期限,从而触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珍惜自己的生命。为此,我让学生回家养一只龟或是一棵文竹作为暑假作业。两个月以后,检查我所布置的作业,养乌龟的同学报告结果是:大部分同学的乌龟都死掉了,而一小部分同学的乌龟好好地存活了下来,当我问乌龟死掉的原因时,他们给我一致的回答:“不吃食物!”我又问:你们都给乌龟吃些什么啦?学生邢星说:“我给乌龟吃米饭,面条,青菜等我们能吃的食物”。没等他把话说完,学生周佳学站起来说:“乌龟根本不吃这些食物!”我问他:乌龟都吃些什么呢?他很有自信地说:“乌龟吃的是鲜肉!”我又问他:除了给它肉吃以外,你还对乌龟做了什么?他说:“我经常给乌龟换水,还经常让它晒太阳……饲养起来是相当的不容易!”

三、阅读生活

阅读生活可以让学生直接“感悟”生命的意义。在阅读书本,体验自然之后,再来阅读生活这部现实的“书”,现实生活可以直接教育人、净化人,提升人。在学生拥有一定知识的时候,再去“构建”,“整合”这些知识,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悟”出属于自己的生存观。文章开头的几件死亡事件中最不能让我忘记的是发生在我同行家中的一例,学生L某在家中被父母小心翼翼地呵护着,爸爸是老师,妈妈也有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L某是一名高三学生,在一次测验中考得不理想,被老师批评了,回家又被妈妈数落了,无法承受压力的L某拿起家中的水果刀把自己的亲生母亲刺死了。刺死自己的母亲之后,他跳楼自杀了。

对于此事,我思考了好长时间,决定讲给我的学生听,让他们思考,讨论这一切到底是谁的错?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都是老师惹的祸,如果老师不考试的话,就不会发生这一切。”有的说:“怪妈妈,因为她逼着儿子干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有的说:“怪孩子自己,他太自私了。”学生的讨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实在这一案例中母亲、老师、学生L某都有责任,作为母亲,不应该强行给孩子插上“翅膀”。生活中,“驴”不能爬树,“猪”不能上墙,“猴子”不会游泳,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一个有知识的母亲,应该懂得这个道理,也应该尊重这个事实。早在《汉书》中就出现过实事求是的说法,这里的“是”就是指事物的发展规律,人各有志,是什么料,就应该做什么事。作为老师,不应该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教不严,师之过;但教无“方”也是师之责呀!老师只要把道理给学生讲清楚就可以了,无须对学生有“过分”的要求。学生的能力分三六九等,教师也要尊重这个事实,尽自己所能,让学生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走”的走,当学生实在不能往前走的时候,“扶”着他往前走,这是先师孔子交给我们的育人之理啊!作为孩子应该懂得对自己、对家人,对周围人负责的道理。是“人”就应该学会经受挫折,是“人”就应该学会担待。当自己无法承受某种事实时,冷静下来,寻找其他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样成功的机会可能多些。在课外读物《野兽人生》这本书里讲到猎人和鹿的故事,我很欣赏。一天,猎人看到一只大鹿,当猎人拿起枪准备射击它时,它不但没有跑,反而不慌不忙地向猎人走来,偎依在猎人的身边舔着猎人的衣服,当猎人看到如此有灵性、有感情的动物时,他再也不忍心开枪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能够审时度势的人永远都是聪明的,因为当困难和危险降临的时候,选择逃避是最消极、最懦弱、最危险的举动!鹿都能懂得生存的智慧,难道我们人类还不如一只鹿吗?

其实,人活着的理由就是“精神快乐”,要想找到精神家园,你必须“阅读”,因为“阅读”可以让你的生命得到润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