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新课改下体育教学
作者: 赵 路摘 要: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并非要求学生去发明创造出新事物,而是训练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初步经验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应从这门学科本身做起,在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创造性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改; 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10)7-021-001
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对陈旧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质疑,要求教师改变原有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建立和形成多样化教学模式。新课改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次深刻变革,新理念、新教材和新评价,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面对新课改,不论是对我们广大教师还是学生,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以下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对于教师
1.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增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2.以学生健康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得无兴趣,学生学得无乐趣。新课改以一切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3.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在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正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和身体不好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和能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指导者,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成绩的判定者和绝对的控制者,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新课改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者,使教学过程转变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
4.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体育教学法层出不穷,有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动机迁移法、成功教学法、创造思维法、兴趣教学法等,从而改变单一的传授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二、对于学生
1.学生主动性的培养
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挥学习主动性,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的教学形式要多样化,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体教学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要有机地结合,体现合作学习、研究学习和个体化学习的兼容并存,从而构建多边互动的课程教学结构,唤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教学方法要有个性,教学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每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不同,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也有区别,因而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千篇一律,要树立特色意识。在个性化教学中还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根据其生理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避免适得其反,事倍功半。还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使教学内容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动,由文字到声音图像,将极大地增加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趣味性,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生积极性的培养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兴趣虽然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欲望的良方,但并不是衡量课堂教学好坏的唯一标准;兴趣能促使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但并不是唯一因素。这就使得我们必须考虑到可能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方面面,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尽可能地去满足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使他们学习积极性得到不断的提高,为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过程中,若能用好激励手段,能够起到很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激励的根本在于肯定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进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教师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关注每一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注意对他们进行成功意识的培养。特别是注意对其学习过程中取得的阶段性进步进行适时的肯定和赞许,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进步带来的快乐,这对增强自信、超越自我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推动他们自己更加自觉、努力地学习。
3.学习创造性的培养
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创造能力的具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以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使这种创造能力不断地得到巩固和提高。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刻意地去模仿,机械地去练习,思维活动并不都能产生出创造性思维成果,表现更多的是记忆显现性思维。结果只能是完成对知识的积累和对技能的掌握,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造能力的提高作用并不明显。为社会多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