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地理教材“活动”对学生思维的培养
作者: 孙晋平摘 要:教育部制订的《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建议要通过教材和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应潜心探究“活动”内容安排的用意,挖掘“活动”内容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笔者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地理教材“活动”运用对学生思维培养方面作用的探索,本文就此做一简单探讨。
关键词:探究; 地理教材“活动”; 思维;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10)7-025-001
地理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能动地运用思维去掌握地理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又是发展学生智力的中心问题。高中地理鲁教版教材必修I、II、III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安排了大量的“活动”的模块,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应潜心探究“活动”内容安排的用意,挖掘“活动”内容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笔者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地理教材“活动”运用对学生思维培养方面作用的探索,本文就此做一简单探讨。
一、高中地理鲁教版教材必修I、II、III“活动”概述
高中地理鲁教版教材必修I、II、III中共安排“活动”90余例。就其位置来看大部分位于章节内容的末尾,少部分居于章节内容之中。就内容类型来看可分为:1.材料分析型的“活动”;2.追溯推理型的“活动”;3.开放发散型的“活动”;4.辩证评述型的“活动”;5、实践模拟型的“活动”。
二、各种类型“活动”内容对学生思维培养的作用探究
1.材料分析型“活动”对学生思维概括能力培养
材料分析型的“活动”就是要求学生处理好将众多的地理事实材料总结归纳,上升到地理基本原理(如地理特征、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演变和分布规律以及形成这些规律的原因等)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抓住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规律性,有利于学生综合概括能力的提高。这种类型的“活动”是地理教材安排活动的主体。如,读图,说明洋流流向与盛行风风向的关系;根据材料内容说出寿光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有那些区位优势?读图,分析辽中南工业基地形成的主要条件……
对于这类“活动”内容的处理我们教师绝对不能仅停留在将活动题的答案提供给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在分析材料、图片、图表形成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地理概括的思维能力,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产生概括行为,最终培养学生由“地”及“理”的能力
2.追溯推理型的“活动”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这类“活动”的指向是:寻找原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认识实际问题中各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与规律,做出合乎逻辑的判断、归纳与推理,从而对实际问题做出合理描述与阐释。这类“活动”能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读图说明南纬40度附近海区洋流的分布与北半球同纬度海区相比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请说说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升高时,将产生哪些连锁反应?根据图表,说明黄土高原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3.开放发散型的“活动”对学生思维多端性的培养
教育部制订的《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教科书编写建议中第5条中这样表述:“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教科书的编写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以利于教师帮助学生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等观念。例如,为学生提供对某个地区发展问题的不同观点;为某些有争议的地理问题保留开放式结果,不给出惟一答案;设计一些运用原理进行分析、判断有一定深度的问题等。”在这种建议的倡导下,我们的地理教材“活动”的安排更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如,大庆的“二次创业”,你有什么设想与建议?大庆区域发展的历程对我国其他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有什么启示?全球气候变暖带来了什么?试对本地发展特色农业提出一些建议……
这类“活动”的创设带有很大不确定的问题情境,要求运用地理的原理、观点、方法来多角度、多侧面的描述,答案多元、开放,鼓励创新,意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多样性即多端性。一般问题的解决要从已有知识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支点”,依次进行知识重组、迁移,运用多端思维与系统联系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4.辩证评述型“活动”对学生辩证思维、批判思维的培养
教育部制订的《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教学建议中第4条这样表述:“高中地理内容需要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是达到这些标准的重要途径。可以采用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为了满足这一教学建议的要求,教材在“活动”的安排上更是有所体现,如,分析喀斯特地貌会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试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对社会经济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三峡移民方案那种方案比较科学、合理,请说明理由;进藏铁路选线方案的比较;就如何协调城市建设与耕地保护矛盾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5.实践模拟型“活动”对学生思维方法与过程的培养
实践模拟型“活动”在地理教材中的安排十分普遍,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实践模拟型“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这类活动的安排更是能够注重培养学生思维方法、过程和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总之,通过实践与模拟等活动有意识让学生发现和提出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独立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合理表达探究成果等。最终还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思维的过程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4月版
[2]孙大文主编.《地理教育学》 1992
[3]顾飞凤、徐洪范 主编.《心理学教程》 吉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