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从心理健康开始

作者: 李巧凤

摘 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但当前部分学生中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其自身的原因,为此,我们要分清其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社会、家庭、学校要为学生构建平台,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形成合力,以塑造健全人格。

关键词:心理问题; 产生原因; 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R 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10)7-032-0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在变化。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以及道德方面的最佳状态。心理健康已经与生理健康一样,成为健康与否的衡量标准。但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大,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考试压力、升学压力,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的心理问题。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主要表现有:

1.厌学。主要特征为听课不认真,甚至想听听不下去;迷上课堂以外的东西,如打电子游戏;害怕考试,甚至逃避考试。

2.自负。其思维方式、对问题的看法都是从自我角度去考虑的。主要表现为:自视甚高,眼高手低,认为自己了不起,总以为自己比别人聪明、能干,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做错事总是推诿于客观,或归罪于他人。

3.孤僻。这是一种主观上自觉与社会隔离而自身孤立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不合群、对周围的人怀有戒备心理或厌烦情绪、做事喜欢独来独往、疑心较重、好神经过敏。

4.狭隘与嫉妒。这种心理问题的主要特征是:把个人利益看得很重、斤斤计较、感情脆弱、意志薄弱、办事刻板、谨小慎微,甚至采取种种方法打击同学,有时不惜捏造事实。

除了以上几种较为典型表现以外,在部分学生中还存在偏执、自卑、人际关系紧张等症状。

中学生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心理问题呢?笔者认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背景。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些家庭过于溺爱孩子,在家中俨然是位小皇帝。同时,由于许多家长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增加,孩子隔代抚养日益普遍,小孩大都产生蛮横不讲理、老子天下第一的心理。而且这些孩子在家大都是重点保护对象,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结果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极差,又不能吃苦,且心理素质也很差,经不起一小点的挫折。

2.家庭教育走入误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普遍心理,有些父母想方设法送孩子学习各种本领,生怕自己的子女在未来的竞争中落伍,但大多数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导致诸如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等问题的出现。

3.社会风气的影响。市场经济在促进经济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诸如赌博(包括一些电子游戏机),它将导致一些青少年学生犯罪。影视屏幕上形形色色的不健康镜头,都将使不少学生的思想受到影响,精神上受到污染,有些学生无心念书,有些学生过早成熟,有的甚至违法犯罪。

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当今社会交往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复杂,一个人面临的冲击与压力也会日益增大,这都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精神生活,即内心世界是否丰富,取决于同周围世界的实际关系是否丰富多彩。”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必须以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和谐团结、协调合作的人际关系作为支柱。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关系到其生活是否幸福。为此,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知识与技能武装学生的头脑,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向学生传授师生之间的交往、同伴之间的交往、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某些社会交往的原则和技巧,以及交往过程中不良心理行为的控制与消除方法等,这些都有助他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二、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

一个人的发展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为此,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把外部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就会主动地开发自己的心理潜能,就会主动地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就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与他人。培养学生自我心理修养能力主要是:①教育学生用有关知识进行自我心理修养。②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加强自我心理修养。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的一些具体方法等。③指导学生确定自我发展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奋斗目标,采取适当的方法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求得自身的发展。

三、学校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在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如茵,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总之,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既要求社会、家庭、学校形成合力,又需要家长、老师对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描绘他们心理活动轨迹,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每个人,努力为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构建平台,从而塑造健全人格,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文集》第1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2]李健民.《班主任工作心理学》学苑出版社 2006年4月第1版

[3]燕国才.《素质教育论》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年12月第1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