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思考

作者: 王华春

摘 要: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挖出智慧,激发潜能的诱导者。

关键词:新课程; 新理念; 挖掘智慧; 激发潜能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10)7-031-001

现代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其最大特点是要求社会成员具有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新课程的新的理念、新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角色需要发生相应的转变。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平台。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实践表明,初中阶段就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但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也许会给自主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笔者认为,培养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必须敢于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注重教给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即授学生以“渔”。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猎取知识——诱导学生善“渔”。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更新教育观念,打破固有模式

传统的应试教育视学生为知识的集装箱,教师常常以“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或“自己应有自来水”自勉。其实质不外乎教与学的灌输关系,只不过是量的大小而已。和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不同,自主创新性学习强调的是人的自主认知和理解,注重学习者智能潜能的研发和利用,从而吸纳更多的知识,训练机敏的思维,不仅让学生认识“水”的重要,而且能不断去探索水源,发现源泉,拓宽源道,逐步形成创新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一、是变应试教育观为素质教育观,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变教学质量观为教育教学质量观,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唯分数论,要看综合素质。二、是要树立数学自然科学美,把数学学习延伸到丰富多彩的校园和家庭社会生活中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让自主创新教育无处不在,让学生在适宜的环境中主动发展。

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运动的根。”数学教育正是这种唤醒人的生命感,价值感的教育。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案。首先备课时不应只是关注如何处理教材,而是注重学生情况,把学生当作完整的“生命体”,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意识,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真正变“我教你学”为“我自己学”。

二、善于挖掘创造性教育因素,激发创造潜能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亚尔在他所著的《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这种提法,是符合教育发展要求的,在数学教育改革的今天,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非常必要。而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的过程,也是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过程。认知主体之间的交流、研讨与整合,有利于克服学生从众心理和胆怯心理,有助于彼此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甚至可以在交流探讨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因此这一时期的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是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教师应善于挖掘创造性教育因素,诱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其成为学习的主体,尽可能让他们自己看,自己读,自己想,自己说,自己写。让每位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则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去体会,引导学生去质疑。

在教材处理上,要精心设计,展于创新,带给学生“新”的感受。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能力,有机将“教师问题”“教材问题”转化为“学生问题”,使教师提出的目标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调动学生自身的动力系统,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因素,调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要尽力挖掘其想象的潜能,让学生大胆联想、丰富想象、奇思妙想。如学习七年级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中第二节《图形变化》:①长方形纸板绕它的一条边旋转一周;②直角三角尺绕它的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③一枚硬币在桌面上竖直快速旋转,它们分别形成怎样的几何体?(学生演示后回答:分别形成圆柱体、圆锥体、球体),在学校里见到过这些几何体吗?在家庭里见到过这些几何体吗?在城市里或建筑工地里呢?多提问,让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问题意识、创造意识,消除学生懒得问、怕问的思想,激发学生想问的欲望,锻炼其敢问的勇气,达到创新的目的。

三、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善于探索质疑

创设情境,要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问题的设置要让学生感到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又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因此,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创造潜能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还得依靠学习的积极性来激发。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总之,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只有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学法指导,更好地指导学生会“渔”,启发学生善“渔”,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在“探究-评价-反馈”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创造意识,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使之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