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的灵动

作者: 仲正勇

摘 要:美术作品的美丑既是技能的展示,又是心灵的外观。美术课堂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审美和技艺的培养、磨练、提升,更需要学生的心境自由、活泼、灵动,在美术课中感受心灵的放松和快乐,品尝生命的多姿与美好。

关键词:美术教学; 心灵的放松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7-038-001

我们的课堂教学,追求的是灵气,放弃的是约束,追求的是表达的自由,放弃的是形式的框框。

A、发掘身边的美,努力贴近生活本身。

一、在生活中感受到美,并不是容易的事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每天生活在同一个教室中,要让学生发现课桌、讲台,教室的布置有多和谐,有多整齐,有多美,几乎等于为赋新词强说愁。

需要帮助学生发现美。这时,我们应该让学生投入特定情境中,这样更易于发现美的东西。比如,我们设计在一个夕阳照射下的校园,寂静,飘荡着花香。再加以想像:学生们在一个长长的假期中,偶然的机会,不经意间,走进校园,走进教室……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美。因此,特定环境的创设和渲染有助于让我们触摸到美,感受到美。

这也需要我们有丰富的生活积累,需要我们和学生一起和生活贴近得更紧密。经历很重要。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博古通今,阅历丰富,自然让我们的观感更敏锐,辨析能力大大增强,思想更加成熟与深刻。

二、“陌生化”的眼光

美不是空洞的、单独的、孤立存在的,尤其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环境。长期生活于其中,对于美的感知容易钝化,容易生涩。

如果不是我们长期生活的校园,而是某个我们完全陌生的环境或者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或是经济极端落后的山村的校园,我们可能容易为这些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打动。对于这些完全陌生的校园里的一角,我们往往轻易地就能发觉它的美丽。

如果我们都以一种陌生的眼光来看我们的书桌,来看我们的教室,我们也会有恍然如梦的感觉:原来我们的书桌有如此美丽的木纹,有如此轻盈的木香,有我们涂鸦的杰作……这不是创设情境,而是假设,我们是第一次看到这种东西。我们对什么都饶有兴味,我们带着一种新鲜来观赏,我们有一份好奇心,所以,我们看得分外仔细。

三、知道美的常识

“美”是一门科学,需要具备一些关于美学的基础知识,以便于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

比如,看到丹麦的美人鱼雕像。年幼的学生往往关注于她的奇异:人不是人,鱼不是鱼。初中生们关心的可能是她的美丽传说。而高中生们可能会更注意她的线条、色彩、面部表情的刻画。这就是审美能力差异的不同表现。

当然,这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指望一蹴而就。但是,这个过程需要专业知识的渗透和感悟。

B、有表现美的勇气。

一、不要顾忌表现的能力

看到迎春花,美丽的迎春花,想画出迎春花,但想到油画,色彩的调和没有把握;想到蜡笔,画的层次不好表现;想到水粉,颜料的结构不易处理……

其实,就是简单的铅笔素描,也能表现出自己心目中的迎春花。

不要顾忌表现的能力,不需要多在乎线条的流畅、在乎线条的深浅、粗细。只要自己喜欢,只要自己热衷于表现,就可以把它表现出来。教师要有接受的耐心和能力,以及指引的细心和细致。我们要看重的不光有技能,更主要的是学生的自由表达。

二、善于合作,从同伴中找到鼓励

孔子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其实不仅是无比较、无参考、无促进,也有的是无协作、无鼓励、无和谐友好的氛围。和同学在一起画画,本身就是一种可以身心放松的环境,和志同道合的画友在一起,则更会荡漾起一种温情,一种不断进取、不停追求的动力。一种表现自己独特发现的强烈欲望。

三、学会多样的表达

画画不要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先把创新放在一边,能够用多种材质、各种工具、各种颜色来表现某一个内容,这是一种解放。所以,学习多样化的表达,是美术学习的一种身心解放。

我们可以统一表达对象,但除了各种专门的训练,我们没有必要用单一表达的方式和手段。

多样化才是生活的一种常态,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我们在多样化中才能有心灵的跃动可言。

四、分清“表象”“意象”和“真相”的区别

美术的美,前提是真。但是这个“真”,颇值得玩味。真就是真实的?有一些是,又不全是。

尤其对于美术而言,往往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事物的表现,特定环境、气候、场景中的表象。

而我们千辛万苦表现出来的,常常又是这个表象,因为我们有选择,有取舍,这个过程会让表象更远离真相,而展现出来的是事物在我们大脑中投射生成的,经过人为创造衍生的“意象”。

所以,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我们更需要心灵的自由,舒展表现我们个人认为最美的“意象”来。

从科学的准确无误来说,照相比美术更接近于自然的“真相”。但是美术不是自然。

五、正确认识对待评价

对自己的作品,要有自己的认知。这是不可动摇的。也就是说,对于评价要有独立的姿态。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轻易地“自我否定”,遵从所谓的权威。

需知,从善而如流,往往容易迷失于外来干涉。对于自己创作的作品,我们尤其需要一种坚定的信仰。

当然,教师在评价机制上要有所变革和创意:比如我们可以改变单独的分数制为等第制,也可以用评语式,或者是展览式评价、座谈式评价。

评价方法的多元,有助于让学生摆脱分数的好与不好、单纯的美与丑的简单,教师应在认识到创作的主动性、循序性、渐变性上,更客观地指引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评价的多样,事实上可以让学生放开,更专注于自己的愿望,自己的有益尝试,自己的新鲜表达。

诚然,怎样才能让课堂灵动起来,让教材变化起来,让师生神采飞扬,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发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