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孩子从改变谈话方式开始
作者: 朱 敏摘 要:一个人内心的状态可以从语言中察得,而改变说话的方式,也可以改变内心的状态。我们可以从孩子对自己的评价中看到他信心不足,作为家长和老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用恰当的语言评价自己,以此来改变学生的内心状态。
关键词:内心的状态; 说话的方式; 摆脱心理困境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7-049-001
借用一个新名词——“草莓族”来形容,现在的很多孩子像草莓一样,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却承受不了挫折,一碰即烂。他们往往不善于与人交往,也缺乏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遇到困难很容易自我怀疑、自我放弃。
细细想想我们开导孩子的过程,仔细分析平时对他们的关心,可以说一心都是为他们好,他们能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和爱护,变得更加努力和勤奋,但却没有变得更自信。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们并未意识到我们在教育和开导孩子时,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这时的改变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而他……如果希望孩子改变,那么这种变化必须由他们自己来完成,他们必须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
尝试改变才有成功的可能,我们须由改变自己的引导方式方能改变孩子。
一个人内心的状态可以从语言中察得,而改变说话的方式,也可以改变内心的状态。我们可以从孩子对自己的评价中看到他信心不足。人的困境是由他内心的错误观念造成的,而这些错误的观念主要是指个体对自我的不正确或不适当的评价。针对学生的这种自卑现象,作为家长和老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用恰当的语言评价自己,以此来改变学生的内心状态。
学生对自己消极的描述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自我意识的错误评价,另一类是对自己某一件事情的评价。针对两种不同的错误评价,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语言帮助自己摆脱心理困境。
一、自我意识的错误评价
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诉说:我真没用,我很笨等这类评价,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句子中作为主语的“我”应包括与“我”有关的各种客体(如我的头发、我的身体等)或与我有关的各种行为(如我说话、我走路等等);而动词“是”后面的表语是主语的整体性质。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做到以下两点:首先要把主语位置上的“我”换成与“我”有关的更具体的事件和行为;其次,表语位置上的词必须能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
例如学生说“我真的很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补全主语开始,把主语“我”换成“我的表现”或是“我在学习物理方面”等,接着让他开始补齐时间状语,句子就变成了“我前段时间在学习物理方面表现很笨”,想想还缺少比较的标准,再完善句子就变成了“我前段时间在学习物理方面和某某相比显得笨。”这句话和开始的句子相比它的潜台词就是“我以后在学习物理方面可能表现得比某某聪明很多”。当学生说出这句评价时对自己的信心已经有所增强了,如果想做得更好则可以把条件补齐,即是学生对自己某件事情的评价怎样更恰当。
二、对自己某一件事情的评价
当学生诉说:我做不到某件事情时,尽管在当时学生描述的是过去的一个事实,但因为没有时间状语,说出来就像一句永恒的真理一般,在学生的大脑里,也真是这样的效果,对他来说可能会伤自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时间状语补全让他看到成功的可能。进一步分析因果找到因果关系(如“因未能安排好时间”等)更能增加孩子信心。进而引导孩子假设“当我……我能做到……”这一“当”字则已经暗示经过努力一定能做到。我们可以用以下步骤引导学生慢慢改变。
a)学生的困境:我做不到A
b)改写句子:到现在为止,我还不能做到某事。
c)分析因果:因为过去我不懂……所以到现在为止,我还不能做到某事。
d)假设未来:当我学懂……我就能做到某事。
e)计划未来:我要去学……我将会做到某事。
综合两种方法,我们对学生不恰当的自我评价,应该从主语开始一一补全,把句子补全,让学生看到解决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恰当应用语言一样可以帮助学生和家长改变面对考试的心态。考试前我会听到很多家长和学生问我“老师,我怕,考不上可怎么办”。我会笑着告诉他们“考不上能怎么办啊,接受啊,又不能重考。”这话听来我挺无情的,可这不是我无情,我只是回答他们的问题“考不上怎么办”。学生和家长面对中考,紧张情绪一定会有的,但这样的问话。其潜台词已经预设自己是考不上的,只会让自己更紧张。我们如果把句子中的文字适当调整为“我怎么办能考上”,这调整后的语句听起来有什么不同呢?其潜台词是“我要能做到……就可能考上”。这句话听起来,说话人对未来是满怀憧憬的,对自己也有信心的,学生在这样的心境下复习迎考,学习效率会提高。
参考文献:
[1][美]Gerad著,石林 等译.《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香港]李中莹著.《NLP简快心理疗法》世界图书出版社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