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基础乐理“音程的名称与标记”引发的教学思考

作者: 李亚香

摘 要:文章从基础乐理其中的一节出发,摸索和总结了一些经验,希望对广大乐理教学者和学习者在提高学习效率方面提供一些参考或帮助。

关键词:知识结构理念; 文字; 图表; 课堂节奏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7-055-001

基础乐理“音程”部分是理论学习与音乐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一个有趣而生动的章节,更是今后学习和弦、调式、调式中的音程与和弦的重要基础,是基础乐理由单一线条知识向纵深发展的转折点,所以,正确理解和掌握此章节的知识具有了重要意义。然而,也正因如此,是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繁琐、深奥,从而失去学习音程知识的信心。笔者参照李重光先生1992年6月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787×1092,1/16开本《基础乐理》一书,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实际教学所获得的经验,逐渐总结了一些简捷的、行之有效的规律,文章仅就“音程的名称与标记”一节,即音程的第一节的教学思考及所得与同仁们进行交流。

一、师生共同树立知识结构理念,提高学习效率

李政道博士曾说过,合理的知识结构要具备整体性、层次性、比例性、动态性四项原则。其中,“层次性原则”即合理知识结构的建立,必须从低到高,在纵向联系中,划分基础层次、中间层次和最高层次,没有基础层次较高层次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没有高层次,则显示不出水平。⑴因此任何层次都不能忽视。笔者常用“点、线、面、网”来建立和形成知识层次的内在联系。如果说“音程”这一章节是一个面,那么,“音数、度数、音程性质、协和度”等就是点,由这些点连成线,即各小节“音程的名称与标记”“音程的分类、转位及等音程”“音程的识别与构成”三个主要线;这三个部分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环环相扣,就好像是三条线清晰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面;点、线、面之间的相互依托、相互联系就是“音程”的知识网了。

二、文字与图表、理解与记忆及其应用

“万事开头难”,第一节“音程的名称与标记”该怎样把握呢?笔者参照的教材较李重光在1962年10月版的《基础乐理》中的讲解精细了很多,但却不得不用更多的篇幅(近4页P85-89)来阐述,注重了用简谱与五线谱对照的方式对纯一度到纯八度进行了一一列举,占用了P86-88三页多的篇幅。袁丽蓉分别在1992年12月版和2004年5月版的《基础乐理》的P62及《基础乐理教程》P90列出表格,内容是音程(五线谱举例)、级数、音数、种类、全称,但也没有对表格进行化繁为简的阐述,更没有在以后的音程学习中在提到和用到过。

用途:1.反应了基本音程的度数(级数)、音数、性质、个数、典型举例。2.增四度、减五度为“中央线”,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3.在单音程转位中能从以上方面给与充分提示和提供依据:沿“中央线”对折,对准太阳光观察,相应处音数之和为6,度数之和为9,音程性质也和转位规律相对应。4.体现出相邻音程的音数间是以1、2递增或递减的关系,对音程的快速识别和构成提供理论依据。

使用方法:沿“中央线”对折观察、理解、记忆。

关键词:中央线、三全音

兴奋点:激活动手能力、提高学习兴趣、简单快捷、体验快乐、体验收获。

此表在课堂上由师生共同完成且人手一份,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快乐着简捷易读的快乐,在老师的指导下归纳、总结,动手的同时熟悉了每个音程名称的两要素即度数和音数,又清楚了各音程内部和外部的联系;既节省了读文字的时间,又大大提高了理解和记忆的效率。

三、合理掌握课堂节奏

享受着快乐的同时,学生也容易变得浮躁,课堂上应用此表的极佳效果在回课时却总是不理想,新课进行中就容易出现“高原现象”。反思后找到原因,他们掌握了理解和记忆的规律却忽视了基本音级间音程关系的牢固关系的记忆,使得回课时信息提取速度慢。所以,笔者在实践中调整了授课节奏。首先,放慢自己的语速,让学生感觉不急、不燥,具有亲和性,大多数学生在听和记时有一定的反应空间感和足够的时间感。其次,每节课的引子都要提问大约40次,主要是以基本音级为元素,每3至5人就提问相同的音程名称问题。

每个人的理解角度不同,分析视角也就不同,但希望通过以上三点教学思考,能提醒笔者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学、思、教紧密结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李重光编著.《基础乐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2年6月版787×1092,1/16开本

[2]袁丽蓉编著.《基础乐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787×1092,1/16开本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55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