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中的思维能力训练点滴

作者: 刘 辉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科学课堂; 创新素质; 思维能力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7-066-001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多种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它包含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等。它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创造能力是每个健康个体都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培养思维的直觉性

直觉思维是无意识的,自然教学中的直觉思维是儿童对浓厚兴趣的问题抱有强烈解决的愿望时所作的猜测、所进行的选择、所提出的新观点等。创设问题情境,激起认知冲突,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即使回答是错误的,也要对这样的学生予以赞扬,同时通过启发、讨论纠正错误。

例如《大气压力》一课,把玻璃杯装满水,用卡纸板盖住杯口,让学生猜一猜,“杯子倒过来会怎样?”学生的猜测和事实形成了冲突,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产生了研究的欲望,就会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自行探求卡纸板和水为什么不会掉下来的原因中去,经过大家的讨论,认为是空气托住了水和卡纸,初步形成了大气压力的概念。

二、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思维独立性的特点往往体现在对“司空见惯”的质疑、对教材以及教师的质疑等。如在一次教学中,偶然谈到老鼠,有的学生说,“老鼠是有害的动物,我们要把它消灭。”,可有的学生就反对,“我们是不是应该消灭老鼠呢?”“老鼠都消灭了会不会破坏生态平衡呢?”“老鼠都消灭的话,世界上又会少一种物种了。”多么好的问题,除了鼓励,你还会惊叹学生的知识面多宽啊!

三、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思维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它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主要源泉,引导学生打破陈规,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像,提出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新见解,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又如《弹性》这一课,课前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材料,如弹簧、海绵、注射器、直尺、橡皮筋、汽球等,课上让学生先玩一玩这些材料,再让学生汇报发现了什么。教师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材料让学生通过操作材料,发现各种事实,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实现从具体的、个别的弹性现象,到抽象出“弹性”概念。

四、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联动性

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质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它是最有可能打开创造之门的钥匙。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经思考后得出的不同意见,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爱问为什么的科学品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