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要到课堂来
作者: 张 昕摘 要:课堂,是给师生提供一处互动对话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老师们总是力图将知识以最快最简洁的方式传承给学生,正因为如此,课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关键词:课堂; 互动对话平台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7-070-001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有一本散文集——《在自己的树下》,开卷篇题为《孩子为什么一定要上学》,文中有这样一段对白:
“妈妈,我会死吧?”
“你不会死的,妈妈在这样为你祈祷。”
“医生不是说这孩子没救了么?我会死的。”
“你就是死了,我也会再生你一次,所以,你不要担心。”
“可是,那个孩子和我不是同一个人啊。”
“不,是一个人。我会把你从生下来之后的到现在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东西,做过的事情全部讲给新生下的你听。这样两个孩子就是一模一样的同一个孩子了。”
对白的背景是:幼年时候的大江,放弃学校的功课,拿着植物的图鉴,独自走进山中去学习植物的名称和生态,结果迷失在山中的森林里。隔日被发现躺在一颗七叶树下发高烧,人们把他救了回来,这段对白就发生在医院里。
秋天过去了,大江渐渐复原,初冬时节,大江又回到学校。回校之后,他时常在心中自言自语:
教室里面或者运动场上的同学们,是不是也是都由他们的爸爸妈妈把那些没有长大的孩子所看过、听过、读过、做过的事情反复重述,让他们替代那些死去的孩子继续活下去的呢?
由此,大江先生认为:
我们是为了让这种语言完全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来到学校学习的。不仅仅是语文,就连自然科学、算术也都是这一继承必须的。如果只是拿着植物图鉴和眼前的林木去对照,那么就永远不能代替死去的那个孩子,只能和他一样永远不能成为新的孩子。所以我们才都来到了学校,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
大江用自己生动的生命故事阐述了孩子们为什么要到学校接受教育。
今天,我们也来问一问:孩子们在课堂里应该得到什么?
从大江的思考中不难发现:孩子来课堂是为了和过去的人们进行生命的联结,在互动中体验自己生存意义,实现个体特殊经验的创造和拓展。——和过去联结,与现在互动,创造未来生活是所有的孩子(未来社会的人类)在课堂里所应该获得的根本能力。
长久以来,我们笃信知识改变命运,于是“千军万马挤破独木桥”,高考竞争选拔年年上演,并且由此延伸到中小学。然而,走进工厂、企业、公司等单位你又会看到,硕士博士们怀揣着文凭却不能适应岗位,于是,北大学子操刀卖肉,郑大学子当街擦鞋,交大学子楼顶彷徨……与此同时,许多企业却哀叹人才何在?一方面是学历过剩,一方面是岗位难就,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差成了当今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命题。
对学生负责的学校教育,应当是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使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当他们走出校门的时候,不只是获得了一张文凭,也不是带走了一包曾经读过的课本,而是具有一种宏阔的视野,一种应对未来瞬息万变社会的本领。有人说:如今的教育是“用过去的知识教现在的孩子去适应将来的生活”。将来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不知道,然而我们却能从前人的经验体系中揣摩到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底色。那么,这底色是什么呢?
学校不只是学习的场所,而是一处可以给学生无限发展的空间;
学生不是个知识的容器,而是不断生成和发展的,充满张力的生命;
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成长的见证者和引路人;
而课堂,则是给师生提供一处互动对话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老师们总是力图将知识以最快最简洁的方式传承给学生,正因为如此,课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从猿群中立起,人类结草为庐,合群而居,遂成社会。先民们顺应自然,崇尚自然,摹仿自然,在漫长的岁月里,从刀耕火种里掌握了自然规律,发现了这个世界运行体系,积累起独特经验——知识。观日月星辰、感风云变幻,原始先民采叶子、捡石子,扭腰肢,击节成乐,倾吐大自然带给自己的愉悦和恐惧,艺术油然而生,于是人类拥有了动物所不具备的精神力量——思想。知识和思想代代相承,借着与世界互动,教育便诞生了。
教育,溯其源头始于生活,作用于生活。然而教育又不仅仅作用于生活,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中将抽象知识谙熟于心,形成最基本的知识的积累,通过知识与自己经验体系互动、联接、构建、迁移、重组,让抽象知识变得立体而丰盈。另一方面,学生在感受人类昔日创造之辉煌的同时,欣然发现自我的存在、自我的价值、自我的责任,萌生创造的热情,探索创造的方法,习得创造的能力。
而这,只是学生学习生涯极小的一部分,我们知道,孩子走进课堂的目的在于走向更广阔的原野;课堂上的历练,只是让学生获取自我探索的不竭动力;便如播种一片试验田,凭借着儿时的经历,孩子们会将求知的触角伸向未来生活的各个领域,将世界幻化为巨大的课堂。那时,那些潜伏于知识层面下的一双双隐形的翅膀,会在学生们成长路途上的某一个机缘巧合处爆发出无限的可能,世界或许会循着孩子成长的轨迹而创造和改变。
有谁能说得清课堂中教师与孩子们你来我往的智慧碰撞中产生的那些微妙变化中的东西呢?又有谁能将某一位教师对课堂的成功探究与一整所学校独特的精神特质割裂开来呢?坚持或者改变,从被选择到选择——课堂的改变成就了师生的自在,而师生的悠游与自在便构成了一所学校的自在:一种真正的精神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