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究”的误区及对策
作者: 田吉存 朱鹏翔摘 要:新一轮课改后,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们的课堂活起来了,动起来了,但透过这份热闹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一番冷静思考,却发现部分教师的教学行为之间走入了误区。
关键词:有效教学; 自主; 合作;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0)7-071-002
新一轮课改后,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们的课堂活起来了,动起来了,这也是教师们在上课、听课中的最大感受。但透过这份热闹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一番冷静思考,却发现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还存在某些偏差,那就是我们的课堂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却丢失了一件宝贵的东西——有效。
误区一:“自主”变成“自流”——忽视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现象:现在,我们在听课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课堂上,学习气氛异常活跃,回答问题时,热闹非凡,“老师,我……”“我来,我来……”等喊声胜过回答声。在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满教室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可谁也听不见谁在说什么;学具在手里弄来弄去,学习注意力都放在了玩弄上。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这句当今课堂上颇为时尚的用语来说,其本意是非常美好的,它体现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需求、追求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等新课程理念,。但在实际中,学生在面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时,或是感到茫然失措,或是乱作一团。
分析: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我们传统中的一些基本的学习习惯已受到了冲击,现在的课堂已越来越“活跃”了。有的学生为所欲为,而有的教师怕限制学生,则让学生“自由发展”,这并不是课改的初衷。良好的课堂秩序和氛围以及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在这种“我行我素”“热闹非凡”的环境中,我们的学生能学到多少知识?能有多少发展?
对策:①理解良好学习习惯的新内涵。在传统中一些教学常规和学习习惯,如让学生上课听讲时腰挺直,手放背后;上课讲话必须经老师同意才可发言等,已不能适应新课程中所提出的一些新理念了。现在,我们需要一些能适合新理念、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如会质疑、思考、倾听、交流、合作等。为此,新形势下,我们要转变观念、认识新理念下良好学习习惯的新内涵,培养适合现在教学的一些新的良好习惯,而不是让学生为所欲为或让学生在“高压”下“乖乖”地学习。②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体验、感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以人为本”是有效学习所倡导的核心理念,我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不能再是“强制性的”,而应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验、感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使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生在学习中的一种内在需要,从而自觉地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误区二:“合作”变成“合坐”——误解了理念的内涵,使之流于形式
现象:片面追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深刻理解,没有认真地设计。一有疑问,无论易难,马上布置前后4个人坐在一起讨论。讨论时间又不把握,有时时间过长,最后变讨论为聊天;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有时即使合作了,往往会出现成绩较好的学生“包办”“垄断”学习活动的现象,而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就只有旁听、旁观的份儿,成果从何谈起?
分析: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学习者之间的协调互助、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但它并不是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合作学习的优势不言自明,但怎样的教学内容适合合作学习,怎样的时机组织合作学习最为有效,学生在合作时教师做些什么,这些细节不能置之不理。
对策:学生的合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上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关注点点滴滴细节,注重合作意识的激发,加强合作方法的指导,为学生间开展合作学习提供可能,夯实基础。合作学习的内容应有一定研讨价值,有可供分工操作的层面,有成果共享的必要;合作学习的时机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最好事先给每个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准备的时间;而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即时生成的信息,并将此作为学习资源再度开发、提升,真正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度。合作学习不是学习个体之间知识、技能的简单复加,不应仅仅满足于达成任务、求得结果,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来自学习伙伴的知识经验等有机整合,不断优化,使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实现最优发展。
误区三:“探究”变成“标签”——解读教材不透,缺乏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案例:《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推导公式”教学片段
师:我们可以把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来探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
生:已学的图形。
师:请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操作发现拼成了平行四边形,合作讨论梯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
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拼图已具有丰富的经验,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中,也具有了推导面积公式的基础,但这不是全面、系统的,而是零碎的。教学中,教师示意让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拼”,学生也就顺利地探索出了结果,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利。但这是真的探索吗?“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拼”这好像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教材就是这样安排的。但怎么一开始就知道要“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呢,这是怎么想到的?学生不知。这也就在他们的认知上存在了一道空白,我们的探究也就成了一个空壳,有形而无实。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对策:①深入理解教材。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教学的内容、学习的素材和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它是以概括、规范、结论、静止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教学前,它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地“解读”。我们不仅要弄清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还要学会在细节上进行推敲,深入钻研教材所蕴含的知识、思想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吃透教材的精神,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②深入了解学生。如果说深入理解教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个根本,那么,深入了解学生就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一个前提条件了。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把握不准,对生活经验积累等把握不透,对学生学习心理规律认识模糊等,都会影响我们的教学。为此,我们不仅要对教材的细节进行推敲,还要对学生学习此知识的已有基础、生活经验和思维过程都要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掌握,如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所需的认知基础,学生已具有哪些生活经验,哪些内容学生需要讨论,哪些方面学生的思维会遇到障碍,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等。只有正确地把握了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我们的教学才会更有效。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面对新改革,我们不仅应有一颗火热的心,更应有一个冷静的脑;我们对其认识不能只停留在理念的转变上和表现的形式上,而应落脚在实实在在的效果上。如果我们的课堂能远离一些浮躁的形式,多做一些务实的探索,那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将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大放异彩,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受益无穷,我们的课堂也必将成为高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