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作者: 施红星摘 要:作者在论文中阐述了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养成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素养养成
中图分类号:G63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10)7-081-001
我校的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上电脑课了,从最简单的开机关机学起,到打字、word小报制作、PPT制作、博客的建立等等,迎接教育局调研应该没问题,然而结果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乐观。针对这次调研,反思自己的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调研分析:
五年级调研时间:2009.5.25一天,一场考试20分钟【教育局调研】
四年级调研时间:2009.6 一个星期,一场考试20分钟【学校调研】
调研形式:上机操作,有专门的考试软件,局统发的试题库
调研内容:全是操作题,中英文打字10分钟(50分);windows操作和网络技术(50分)。
调研结果:五年级合格率84.4%
四年级合格率88.5%
调研反思:
一、信息技术课不能忽略学生的读和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读和写是学生最必要的两种学习方法。在我们的日常信息技术课中,老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读和写,只要学生会操作就可以了。没有关注学生去读屏幕信息、对屏幕信息的理解,导致这次考试出现如下情况:
1.考试平台信息不熟悉
很清楚的考试平台信息,学生不知道怎么去操作,每道题目都告诉你点击【开始操作】按钮开始操作,屏幕上信息很清楚地提示着学生,学生不会。
2.读题能力
学生不看清题目的要求,凭着自己的感觉做。
3.电脑术语的理解
什么叫访问百度网,什么叫登录百度网,平时我们口头要求学生上百度网,不说访问百度网、登录百度网。什么叫文字录入题,我们口头要求学生打字,学生的印象就打字,对“文字录入”不理解。什么是根目录,什么是操作目录,在我们的教学中,说C盘、D盘;有时会顺口说C盘目录,没强调根目录或目录;操作目录说操作文件夹,对文件夹没强调目录。
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多读教材,读操作要求,甚至把关键的知识点做好记载。
二、信息技术课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
电脑考不及格没关系,家长不会签字,不会批评,不会与语、数、外同样对待,一边考试一边上网打游戏,市局的调研考试,学生不好好考,还敢大胆地玩他的游戏。
平时的教学中,布置的操作任务让班级的班干部检查,老师只听他们的汇报,自己没多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情况,忽略了一些调皮的孩子、一些投机取巧的孩子,拿别人作业应付班干部检查。只要作业做完了,可以有自己的支配时间,就打游戏,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学习电脑的态度不认真,孩子毕竟是孩子,自觉能力、自控能力都很差。
在学期评价中,学习不好的就是及格或中等,不要为了鼓励学生都是优良,让学生知道自己和别人有一定差距,有一种紧迫感,才能让学生对信息技术重视起来。
从这学期起,每个同学的操作都有老师亲自查阅,做完作业只允许练打字,针对自己的打字情况,用“金山打字通”软件,选择自己的课时来练习。所以那些漏网之鱼就没有了,老师通过查阅,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哪些知识点还不理解,哪些操作还存在问题,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三、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我们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考试平台的培训,教师通过服务器下发考试卷,学生不是去认真读屏幕上的信息,而是不停地叫老师老师,怎么做怎么做,也许这就是平时养成的依赖习惯,碰到一点点小问题不愿自己去解决,而需要依赖老师,老师有时为了图个安静,就直接告诉学生怎么怎么做。
1.学生的观察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一个有观察力的学生,绝不会是学业成绩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学生。
在学习电脑方面,学会观察尤其重要,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取得,就是要通过自己去观察。
2.学生的接受能力
同班级的学生,不同班级的学生,不同年级的学生,他们学习电脑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同样的考题,四年级学生为什么比五年级学生要考得好?从教学内容讲,四五年级的学生对电脑知识的储备差不多,一点原因是五年级学生培训时间紧,每班就40分钟,老师要顾及到50几个学生,显然是不够的,只能请好同学去帮助不会的学生,可还有这么多同学对考试环境不熟悉。由于老师轻飘飘的一句话,也没有真正的去关注,好同学到底有没有认真地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了。四年级学生对考试系统多培训了2节课,对考试模式熟悉了,其次教师亲自去抓了,去关注那些接受能力一般的,需要再次帮助的学生了。效果截然不同,那也就说明了,平时老师让好同学去帮助他们,好同学也图个方便,就直接帮他们操作一下,老师只是看到他们也做好了,而忽略了他们到底有没有真正的会了,懂了。换个教学方法,老师有效地参与其中,亲自去帮助能力弱的孩子,这样才能使这么好的教学资源得以利用。
因此,老师应该多站在学生角度想问题,特别是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
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后进生”的信心。不一定让他们掌握本堂课的所有教学内容,一个、两个都行,只要是自己做的,就表扬肯定他们。
3.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们知道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能把学生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就能减少厌学面,提高教学质量。那兴趣怎么来,从自学中来。
在教学中我重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例如:学习苏教版下册第21课“初识powerpoint”,第22课“编辑演示文稿”,我没有急于给学生示范,而是把教材发给学生,让学生快速默读109页到118页,这默读的5分钟比老师讲5分钟效果好,因为这时,老师可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情况,特别是那些上课不认真、不想听老师讲、调皮捣蛋的学生,在老师的督促下,也在阅读。接着让学生照着教材上的操作步骤,完成书上的例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锻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