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教师语言素养

作者: 陈香华

摘 要::小学数学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要做到语言的准确、简约、启发性、趣味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语言素养; 准确性; 简约性; 启发性; 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10)7-082-001

小学数学教师主要是凭借语言传递信息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师的语言准确、简炼、生动、通俗、精警,讲课才能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住学生。教师在课堂中语言表达能力的水准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先提高数学教师自身的语言素养。

一、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性是数学教学语言的灵魂。数学是一门概念性很强的学科,在数学学科中,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来不得半点含糊。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确切地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逻辑地进行推理,准确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很多数学概念往往一字之差,便有不同的含义。如“数”与“数字”、“增加”与“增加到”、“数位”与“位数”、“除”与“除以”等。所以,数学教师的语言应像锤子敲钉子一样——声声入耳。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概念,作出一个判断、说明一个问题、阐述一个道理,语言都要完整、精当,口齿要清晰,“是什么”“为什么”,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要交代得干净利落,合乎逻辑。

二、语言的简约性

数学教师语言的简约性首先体现在提出问题的针对性要明确。有位老师在讲解一道价格问题的应用题时,他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儿童节吗?为什么呢?这样的问题一提,学生的回答可就丰富多彩了,有的说可以痛痛快快玩一天,有的说可以吃肯德基,还有的说可以收到礼物……这时教师要把学生的思维拉回到本节课教学中来就得费好多口舌。倒不如直接问:同学们你们六一儿童节收到了什么礼物?再引出本道应用题。

语言的简约性还体现在提问的次数不要过于频繁。有些老师为了体现启发式教学,频繁地使用提问语,如频繁地使用“为什么”“怎么”类提问,可能致使学生来不及思考,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过多地使用“对不对”“是不是”等选择问句,思维梯度不够,学生根本用不着思考……对于一些需要强调或有疑问的地方,不妨问一问“大家听明白了吗?谁来重复一遍?”“他的方法行吗?请大家试一试。”等等。

三、语言的启发性

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关键在于启发并鼓励学生质疑,因为由“生疑”到“解疑”的过程,正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教师的教学就应该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含蓄不露,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达到富有启发性和目的性的艺术效果。如果教师的讲解或提问太难,笼罩着学生的就会是困难重重、无能为力和望尘莫及,久而久之就会情感压抑、思维冷固;反之,如果教师的讲解或提问太肤浅,是“反复咀嚼”,学生感觉淡然无味,就会产生轻漫情绪,感情漠然,思维懈怠。因此,数学课上的语言,尤其是提问的语言,要深入浅出地引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知识的内化和智能的开发。请看一个例子:为了推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教师设计了分别用分米和厘米做单位计算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练习。待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有这样两种不同的提问方式:其一,“你们通过计算发现了什么?”显然这个问题太大太宽了,三年级的学生无从回答,于是课堂上一片沉默;其二,教师把以上一个问题分成了三个问题:①刚才计算的正方形面积多大?②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指的都是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吗?③说明了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怎样?教师的话音刚落,便看到孩子们争先恐后高高举起的小手和一双双渴求被叫到的焦急目光。由此可见,在第二种方法中,教师通过点拨引导,让孩子经过积极的身心参与,让学生会心顿悟、豁然开朗。可想而知学生“跳起来摘到桃子”时欣然自得的乐趣。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设计富有挑逗性的问题,逗出学生的智慧,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思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用鼓励的语言去启发学生,如“他的方案很有道理,谁还能补充?”“谁来试一试?”“能不能想出更好的解法?”“看谁想出的解法最多。”等等。

四、语言的趣味性

教师应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以此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计算教学本身是比较枯燥、抽象的,学生较难掌握。老师可采用以下趣味性的语言吸引学生:加号和乘号是对邻居,有一天乘号盛气凌人地对加号说:“在这个数学王国里,我乘号说了算,你和我在一起,都得先算我。”加号听了好自卑,正当他闷闷不乐的时候,有一位长得酷似小耳朵的“括号先生”跳了出来,说“小加号,别伤心,今天我来帮你出出气。”老师的一番述说,变乏味为趣味,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一下子便磁石般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引上知识的阶梯。

数学教学语言应有幽默感,这样可以使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一位老师在上《时、分、秒的认识》,正当师生讨论激烈时,突然一个学生举手说:“我要小便。”全班哄堂大笑。“你去!”老师无奈地说。说完却有了主意:“小朋友,我们一起在心里默默地数,看这位小朋友去了几分几秒?”该生回来后,学生纷纷将自己感受的时间与别人交流。这样的插嘴通过教师别具匠心的具有幽默感的过滤,转化成一支美妙的插曲。

数学是一门科学,但数学教学语言却是一门艺术,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研究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使学生拨云见日,茅塞顿开,点燃起学生五彩缤纷的智力火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