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作者: 沈月春

摘 要:“感悟”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统一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能力。感悟和语文素养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是语文综合素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关键词:诵读; 品味; 唤醒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10)7-084-001

“感悟”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统一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能力。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呢?如何让学生在有效感悟中积极的情感得到培养,蕴藏的智慧得到唤醒和发展呢?

一、感悟应以反复诵读文本为前提

在上《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一教时的公开课试教时,我为了展示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在学生初读扫清文字障碍后,就开始了对文章的阅读分析。我按照自己精心设计的流程一步步往下进行,可学生或支支吾吾,不知所云;或找出课文中的几个句子读一读应付了事。听课老师给我这节课的评价是“蜻蜓点水”,静下心来想想,学生之所以无感无悟,究其原因是缺少阅读和思考的时间。

二、感悟应以品味语言文字为基础

1.对语言正确性的揣摩,是对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认识的基本要素

在训练中,我们可以抓住小学生容易混淆的某些语言,通过对比的方法,认识其正确性。比如课文《推敲》,讲了唐朝诗人贾岛斟酌诗《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典故。在教学中,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敲”更能体现月夜的幽静,而且体会到古人作诗的严谨。

2.对语言言外之意的揣摩,是对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认识的中介环节

请看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卧薪尝胆》片段:

师:现在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

生: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提醒自己要报仇雪恨。

生:为了报仇雪恨,勾践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

师:如果勾践仅仅“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

生:不算。因为勾践还亲自下田耕种,使自己的国家富裕起来。

生:他还要练,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

……

师:这就叫“发奋图强”!如果勾践仅仅坚持了几天,或几个月,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

生:不算!因为“卧薪尝胆”需要很长时间。

生:课文中讲勾践“卧薪尝胆”了二十多年,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师:这就叫“坚持不懈”!现在你理解“卧薪尝胆”的含义了吗?

生:“卧薪尝胆”表示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要忍辱负重、发奋图强、坚持不懈!

在薛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由表及里感悟了“卧薪尝胆”的含义。而这种感悟体会过程,就是训练学生良好语感的过程。

3.对语言情感的揣摩,是对语言文字深层的认识,它可以使读者与作者进行神交

对语言情感的揣摩,不是做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而是对教材的关键性词句,进行比较、揣摩、欣赏,实现对语言的一种深层感悟,提高对语言感知的敏感程度。

譬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结尾的最后一句话是“当时他才39岁。”虽寥寥数字,但含义深刻。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去掉原文中的“才”字进行比较、推敲,最终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才”字,饱含着无限的惋惜之情,因为肖邦具有杰出的音乐才华,然而英年早逝。

三、感悟应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纽带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经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在教学《雨点》一课时,我运用了想象的方法来激活体验,培养语感。在体会“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这句话时,学生结合图画,凭借已有的生活体验答道:因为池塘很小,里面的水没有江河的水流得那么快,所以它不怕被水冲走,静静地睡在上面,而且睡得很香;水蓝蓝的,仿佛是一条蓝色的床单,感觉就像我们睡在软软的床上那么舒服,小宝宝睡得很舒服。

在体会“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散步”这句话时。由图画中小雨点背着双手慢慢地走着,想到老爷爷吃过晚饭在悠闲地散步……

学生的描述不是凭空虚构的,而是融入了自己对雨点的切身体会。老师巧妙地以想象为桥梁,将语言文字与生活体验连接在一起,使学生融进诗所描画的意境,迸发出对雨点的喜爱之情。使学生想读、愿读、体验得更真切、更到位,而且生动、巧妙地抓住雨点落入池塘、小溪等不同特点,从教材中提炼出“睡觉”“散步”等动词,结合诗意,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读读、想想、说说,趣味盎然,使课堂成为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四、感悟应在学生的不断运用中得以提升

苏教版教材精选的各类课文,语言优美、规范,是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典范。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凭借教材特点,让学生多实践每篇课文里的观察,表达方法,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每课学一点,每课练一点,一课一得,得得相连。

如教学《船长》一课后,教师可以“被救的见习水手克莱芒十年后祭奠遇难的船长”为场景来续写故事;教完《生命的林子》后可以“玄奘再遇先前劝说他离开法门寺的师兄相遇”写一段对话;教完《小草和大树》后,可以“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相遇罗伯特·骚塞”展开想象……以此加强对课文的感受,延续与强化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蕴含的情感,迁移和内化课文中的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学生的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阅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只要我们在课堂上把握好教材所传递的情感信息,重视通过阅读进行语感的训练和培养,努力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就一定能不断拓宽、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杜金凤.《让学生在有效感悟中情智共生》《新课改教育研究》2007年1月

[2]张桂正.《培养小学生语感的几种方法》《新课改教育研究》2007年3月

[3]李建.《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小学教师培训》2007年6月

[4]高颖蔚.《培养语感之我见》《小学教师培训》2008年3月

[5]张水根.《感悟:语文学习的金钥匙》《教师教育》2008年3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