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率之初探

作者: 李 艳

摘 要:如何在教学中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达到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率的目的是本文研究的中心。笔者提出了注重语境创设,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交际教学法”的运用,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运用现代辅助教学手段等策略以提高现代英语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学效率; 语境创设; 主体意识; 交际教学法; 思维能力; 辅助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10)7-118-002

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存在许多问题:课时少、学生多、任务重等,如何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已经成为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中国的学生从小学甚至是幼儿园起直到大学毕业,学习英语的时间长达十几年,而最终大多数学生收效甚微。就客观上可能是因为语言环境的欠缺,但关键还是教师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陈旧。在许多大学,英语教学仍然沿袭着传统的“课程翻译讲解+语法教学”相结合的传统理论灌输方法。长期以来,英语在中国的使用只是一门外语而不是第二语言,新闻媒介、官方文件、广告、日常生活等领域面对国人使用的几乎都是我们的母语,很少用到英语。这种现状从客观上制约了英语学习,导致学生的英语学习基本上依赖于课堂和有限的自学完成。与此同时,为了迎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研考,或GRE、 TOFEL等诸多考试,我们的英语教学只得照本宣科、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呆板而枯燥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学习效率的低下和学习效果的不佳。同时英语教师观念落后,知识老化,教学手段陈旧是摆在教育战线面前的严峻现实。客观现状虽然难以改变,但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可以根据现状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以达到提高英语教学效率之目的。

一、注重语境创设,提供展示才华天地

尽管一周有4-6节的英语课,在45分钟的英语课上,学生能开口说外语的时间非常有限;而课余时间里,学生主动或被动接触外语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因为英语教学在中国是属于foreign language的范畴,大多数学生在离开课堂之后并十分缺少环境英语的反复刺激,毕竟父母懂外语或可以提供外语环境的家庭只是凤毛麟角。在此情况之下,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为学生营造英语语境更是势在必行。在课堂上可以大量使用师生交流(问答、对话、游戏等)和生生交流(情景对话、表演、游戏、外语角等)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并输出英语知识,创造出良好的英语听说氛围;同时让学生在自己参与布置的舞台上充分展现自己的语言才能,建立信心,进而更积极的融入英语语境创建者的角色中,实现英语课堂听说训练环境的不断形成,达到良性循环。

二、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英语学习的关键是“学”而不是“教”。科德曾经说过,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应违背自然过程,而应适应自然过程;不应阻碍学习,而应有助于学习并促进学习;不能令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现代英语教学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充当“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参与者”“引导者”“顾问”等多种角色,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对于掌握外语的迫切需要性,引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古训即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说。与其照本宣科地将书本知识按部就班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被动接收知识,不如将归纳整理好的学习方法授予学生,鼓励他们学会使用学习工具;使他们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主动地捕捉课堂及身边的语言知识。

三、注重交际教学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20世纪70年代初应运而生的交际教学法(即功能教学法)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强调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语言并培养交际能力。它呼应了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所提的语言能力

(linguistic competence)。交际教学法的核心是“用语言去学”(using language to learn)和“学会用语言”(learning to use language),它认为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因而主张以具体的交际功能项目如问候、邀请、看病等主要线索来安排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将来工作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其培养目标的侧重面,加强针对性。其特点是将语言教学的重点放在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而非传统教学提倡的语言结构的熟练度(mastery of structures)如语法规则和零碎的词语用法等。它认为学习外语不能脱离其使用的社会情境;外语教学主要不是讲解语言规则和机械地操练句型,而是在真实的情景中恰如其分地使用真实的语言。

交际教学法的运用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课堂教育的首位,强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立交际情境,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语言材料及其主要语言结构,利用复习旧知或设计情境导入新材料,让学生能直接感知语言信息,化难为易。对于大学生而言,由于其控制能力强,思维开阔,因而在英语课堂上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完全承担起交际者的角色也是可行而高效的。必要时教师亲自参与指导,但大部分活动于学生间进行,这种教学模式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实现了教师的指导,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语文教学时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作‘活’。”就大学英语教师而言,发展学生的智力,拓展其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根本任务。而创造一种轻松、活泼、生动、有序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就势在必行了。

老师可以结合教材,从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游戏、竞赛、问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联想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就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结合英语去创造、去探索,培养创造思维,增强创新能力。

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通过让学生对表象进行再现,发挥其充分的想象力,并让其用语言表达描绘出来,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语言能力。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与教学重点相结合的图片、影像等资料向学生展示,用启发式的问题,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形象思维、通过细致的观察,完成如“5W”(when、where、who、what、why)之类问题的回答。

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语言本身而言,英语也和汉语一样,对同样的事物有着繁多的表达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归纳类似的词汇和句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收到这样的信息:即英语语言的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就同一个问题,相同观点却可以有层出不穷的答案。如“喜欢”可以用like、be fond of、have a fancy for、enjoy、be keen on等词汇表达,而对于句子也是一样,如“要帮忙么?”用以下句子都可以表达:“May/Can I 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 ”、“How may I help you?”等。借此,学生能够从不同思维方向殊途同归,经过自己的思考、比较来获得自己认同的结果,从而培养他们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再者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根据教材进行扩展,有针对性地开展超出个体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范围的一些活动,鼓励他们多角度、多方向、新颖独特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勤于思考、寻求创新的兴趣,如让学生分组成立公司,要求从宣传直至招聘、例会都必须使用英语自行完成。这一过程可以增强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创新的能力。就海报的准备而言,他们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找到英文海报的写作格式,用语风格、版面设置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展示自己的公司宣言等(presentation),同时进行评比。为了胜出,学生必须设法在宣传用语中推陈出新,最大程度地吸引同学报名参与自己的社团。无疑,学生在获得写作知识、增加词汇的同时也拓展了自身的创造思维能力。

五、注重运用现代辅助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发展与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等辅助教学手段逐渐被教师用来改变目前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教学现状,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通过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通过这种辅助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视觉和听觉环境,突出英语学习的形象性与动态感,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用反馈原理训练学生的听说英语的能力,增强记忆,培养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非语言因素造成的理解难度,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外语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只有在充满兴趣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记忆力就能明显增强并且思维敏捷,而运用现代技术教学,则可以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曾经说过:“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实质上他指出了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以学生为主体,为其创设相应的语境,借助现代化数字技术为教学辅助手段,运用交际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等具体的教学模式,大胆探索,不断积累和反思,英语教学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在高校得以实现英语教学的高效率。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薛小芳. 激发学习兴趣. 促进英语教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117-120

[3]何克抗. 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王太昌. 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影响.[M].中国电化教育. 1999.8

[5]张正东. 外语教育的研究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52

[6]程晓棠、郑敏. 英语学习策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7]Widdowson,H.G. Teaching English as Communica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